在生活中,创伤意外总是不期而至,无论是交通事故、工伤,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创伤。而急诊科,作为医院救治创伤患者的前沿阵地,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与未来。今天,作为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主管护师,我就带大家深入了解急诊科创伤救治背后的那些关键细节。
一、快速评估:争分夺秒定病情
1. 初步印象:当创伤患者被送到急诊科,医护人员第一眼看到患者,就会快速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场景,瞬间会对整体情况有个大致判断。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醒,能否正常交流;看呼吸是否平稳,有没有急促、费力或者喘息的情况;观察体表有没有明显的大出血伤口。这些最初的观察能让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的危险程度有个初步划分,决定后续救治的优先顺序。
2. ABCDE评估法则:这是急诊科评估创伤患者的重要方法。A代表气道(Airway),医护人员首先要确保患者的气道是通畅的,没有被血块、异物等堵塞。比如在车祸导致颌面外伤的患者中,口腔内可能会有破碎的牙齿、血块等,这就需要快速清理,必要时通过气管插管等手段保证气道畅通。B是呼吸(Breathing),评估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双侧胸廓起伏是否对称,判断有没有气胸、血胸等影响呼吸的情况。C代表循环(Circulation),检查脉搏是否有力、血压是否正常,快速判断有没有大出血导致的休克。如果患者手脚冰凉、脉搏细弱,很可能已经出现休克,需要马上采取抗休克措施。D代表神经系统功能(Disability),通过简单询问患者问题、观察肢体活动等,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否受损,比如有没有颅脑损伤导致的意识障碍。E代表暴露(Exposure),为了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情,要充分暴露受伤部位,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因失温加重病情。
二、止血:与死神赛跑的关键
1. 直接压迫止血: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现场止血方法,也是大家在生活中可以掌握并运用的。当看到有伤口出血时,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者衣物等,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施加适当压力,一般持续按压5 - 10分钟,多数情况下能有效止血。比如手指被割伤出血,就可以用另一只手捏住受伤手指根部两侧,同时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会迅速用无菌纱布进行按压,如果出血较凶猛,可能会使用多层纱布,并借助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2. 止血带止血:对于四肢的严重出血,在直接压迫止血无效的情况下,止血带就派上用场了。但止血带使用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乱用。要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比如专用的气压止血带或者宽布条等,避免使用细绳索,以免勒伤皮肤和组织。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近心端,距离伤口5 - 10厘米左右,上肢一般在上臂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段。绑扎时要记录时间,一般每隔1小时放松1 - 2分钟,避免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在送往医院途中,要让旁人清楚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以便到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三、骨折固定:为受伤肢体保驾护航
1. 骨折判断:创伤后怀疑有骨折,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受伤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轻轻移动或者按压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局部可能迅速肿胀,肢体出现畸形,比如原本直的肢体变得弯曲,或者出现异常活动,本来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了不该有的活动。如果患者说受伤部位感觉麻木、无力,也要警惕可能合并神经损伤。
2. 临时固定方法:在急诊科或者现场,都需要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目的是减轻疼痛,避免骨折断端移动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方便搬运患者。固定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木板、树枝等。以手臂骨折为例,如果没有专业的固定夹板,可以找一块长度超过肘关节到腕关节的木板,放在手臂外侧,用布条或者绷带在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关节处进行绑扎固定。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度,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如果现场没有合适的硬物,也可以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前,利用躯干来固定上肢。
四、气道管理:畅通生命通道
1. 保持气道通畅的技巧:除了前面提到的清理气道异物,对于昏迷的创伤患者,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分泌物等堵塞气道。如果患者有假牙,要及时取出,避免假牙脱落误吸。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气道情况,一旦发现气道梗阻的迹象,会迅速采取措施,比如用吸引器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
2. 气管插管等高级气道管理:对于严重创伤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无法保证气道通畅和有效气体交换的患者,气管插管是重要的急救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口腔或者鼻腔插入一根特制的气管导管,直接通到气管内,连接呼吸机,保证氧气能顺利进入肺部。这个操作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经过严格培训才能进行,要求动作迅速、准确,因为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加重患者的缺氧。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气管插管无法顺利进行,还可能会采取环甲膜穿刺或者气管切开等更紧急的气道建立方法,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五、液体复苏:补充生命的“能量”
1. 为什么要液体复苏:严重创伤患者往往会因为出血、体液丢失等导致休克,而液体复苏就是通过补充液体,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这就好比给一辆快没油的汽车加油,让它能继续正常行驶。
2. 补液的种类和原则:在急诊科,常用的补液种类有晶体液,比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它们可以快速补充细胞外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还有胶体液,像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补液原则是先快后慢、先晶后胶、见尿补钾。在患者休克早期,会快速输入大量晶体液,迅速扩充血管内容量,但要注意避免过量补液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适时调整补液的速度和种类。如果患者有肾功能损伤,补液量和速度更要谨慎调整,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六、心理支持:创伤患者的隐形“良药”
1. 创伤患者的心理反应:遭受创伤后,患者不仅身体受伤,心理上也会遭受巨大冲击。在急诊科,经常能看到患者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他们对自己的伤情不了解,担心未来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那些面临严重创伤,可能导致残疾等后果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绝望、抑郁等情绪。
2. 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措施:作为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身体创伤的同时,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从患者进入急诊科开始,我们会用温和、坚定的语气与患者沟通,向他们简要解释正在进行的救治措施,让患者感到安心。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我们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他们配合治疗。比如告诉患者“我们正在全力救治,你的情况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你要保持信心”。对于家属,我们也会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救治进展,缓解家属的焦虑,让家属能更好地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急诊科的创伤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战斗,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了解这些关键细节,不仅能让大家在遇到创伤意外时更好地进行现场自救互救,也能让大家对急诊科的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成为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李威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