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必备宝典!感染性发热的全方位“退烧”指南!

2025-04-15 09: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发热,这股身体里突如其来的“热浪”,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尤其是感染引发的发热,如同身体内部燃起的一场“烽火”,病菌在体内“横冲直撞”,免疫系统紧急拉响警报,体温随之节节攀升。虽说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自卫反击战”,可这高烧不退或者持续低热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脑袋昏沉、浑身乏力,日常的活力劲儿全没了。别慌,这篇“退烧宝典”就是你的得力助手,带你全方位了解感染性发热,精准施策,把体温降回正常轨道。

一、感染性发热,身体里的“高温警报”

当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类病原体入侵人体,免疫系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白细胞作为“先锋部队”,迅速奔赴战场,与病菌短兵相接,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其中就有一种神奇的物质——致热原,它就像是给身体的“体温调节器”下达了一道错误指令,让体温设定点上移。于是乎,身体误以为现在所处的正常体温太低了,便开始拼命产热,肌肉颤抖收缩来增加热量,同时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让体表热量不易散发,一场“高烧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正常体温在36℃-37℃左右徘徊,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可能一下子蹿到38℃、39℃,甚至40℃以上,整个人如同置身火炉旁,脸蛋红扑扑的,心跳也跟着加快,仿佛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为这场对抗病原体的战争呐喊助威。但长时间处于高温,身体也吃不消,各个器官系统都面临巨大压力,这就急需我们出手“降温灭火”。

二、揪出“发热元凶”——常见感染源

1.病毒“大流行”:流感病毒绝对是冬季的“常客”,每到流感季,它就通过飞沫在人群中迅速传播。一旦被感染,先是咽干、咽痛开场,紧接着就是高热,体温可达39℃-40℃,还伴随着头痛、全身酸痛,仿佛被人狠狠揍了一顿,整个人虚弱无力,只想瘫倒在床上。还有新冠病毒,前几年全球肆虐,让大家刻骨铭心,它引发的发热症状多样,有的人低热持续不退,有的人短期内体温急剧升高,还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嗅觉味觉减退等奇特表现,搞得人心惶惶。

2.细菌“强攻”:肺炎链球菌是引发肺部感染的一把“好手”,它盯上的目标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除了高热,还会有剧烈咳嗽,咳痰带血,胸痛得像有块大石头压着,呼吸都变得困难重重。另外,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链球菌也不甘示弱,专攻咽喉要道,让人咽喉肿痛,吞咽都成了一种折磨,高热不退的同时,颌下淋巴结肿大,脖子摸起来硬邦邦的。

3.真菌“潜伏偷袭”:念珠菌这类真菌喜欢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潜伏”,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糖尿病时,它就开始“搞小动作”。皮肤念珠菌感染,会在皮肤褶皱处,像腹股沟、腋窝等地出现红斑、瘙痒,要是侵袭到口腔,就变成了鹅口疮,口腔黏膜上布满白色斑膜,同时可能伴有低热;深部真菌如曲霉菌感染,悄无声息地潜入肺部,慢慢侵蚀肺组织,发热、咳嗽、咯血,病情隐匿却凶险,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

三、发热“烤”验下的身体变化

1.脑袋“昏沉风暴”:高温让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力升高,大脑就像被放进了蒸笼,晕乎乎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也大打折扣,思维变得迟缓,平时能轻松搞定的事儿,这会儿都成了难题,学习、工作效率直线下降,整个人只想闭目养神,逃离这恼人的昏沉。

2.心脏“加速狂飙”:身体为了散热,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就得拼命工作,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心率明显上升。长时间发热,心脏负担过重,对于本身就有心脏病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胸口发闷、心慌心悸,仿佛心脏随时都可能跳出嗓子眼。

3.水分“干涸危机”:发热时,体表蒸发水分增多,呼吸也变得急促,带走大量水汽,身体就像一个漏水的水桶,水分快速流失。皮肤变得干燥,嘴唇干裂起皮,尿量减少且颜色深黄,这时候要是不及时补水,身体就会陷入脱水困境,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身体不适,各个器官都在“喊渴”。

四、退烧“实战攻略”

1.物理降温:给身体“冷敷”散热:最经典的当属用温水擦拭身体,准备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干后轻轻擦拭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地方就像是身体的“散热窗口”,水分蒸发能带走体表热量,让燥热感稍稍缓解。千万别用酒精擦拭,尤其是儿童,酒精可能透过皮肤被吸收,引发酒精中毒,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退热贴也是个便捷小帮手,贴在额头,凉凉的,能让脑袋的滚烫感减轻一些,让人舒服片刻,不过它主要起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依赖。要是体温在38.5℃以下,物理降温通常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帮身体平稳度过发热初期。

2.药物降温:精准“狙击”高烧:当体温超过38.5℃,或者伴有明显头痛、肌肉酸痛等难受症状时,退烧药就得登场了。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就是退烧战场上的“主力军”,它们作用于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让体温设定点慢慢回落。布洛芬除了退烧,还能有效缓解疼痛,对高热伴头痛、关节痛的患者效果显著;对乙酰氨基酚相对温和,对肠胃刺激小,更适合老人、儿童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一般间隔4-6小时用药一次,切不可心急过量服用,否则会损伤肝脏、肾脏等脏器,得不偿失。

3.补水保湿:为身体“续航”:发热过程中,身体不断流失水分,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多喝温开水、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既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又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可以自制简单的电解质水,在10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4.5克盐(约一小勺)、25克葡萄糖(约两小勺),搅拌均匀,每隔一会儿喝上几口,让身体保持“水润”状态,各个器官才能正常运转,助力退烧大业。

五、“退烧后防线”:防感染复发

1.饮食调养:筑牢营养根基:退烧后,身体虚弱,急需营养补充。选择高蛋白食物,像鸡蛋、牛奶、鱼肉,它们是身体修复的“建筑材料”,能帮免疫系统快速重建防线;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增强身体抗氧化能力,抵御残留病菌“反扑”。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它们会加重肠胃负担,让刚刚缓过劲来的身体又陷入不适,清粥小菜、清蒸鱼肉才是此时的“养生佳肴”。

2.充足休息:重启身体能量:睡眠是身体最好的“修复剂”,退烧后保证每天8-10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细胞在睡梦中休养生息,免疫系统得以强化。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元气,散步、简单伸展运动可以适当进行,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进程。

3.环境清洁:铲除病菌“温床”:居家环境要定期消毒,家具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用消毒液拖洗,消灭残留病原体。经常通风换气,让新鲜空气赶走室内污浊空气,降低再次感染风险。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定期更换,避免病菌滋生,从源头上杜绝感染复发,守护来之不易的健康。

感染性发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掌握这份“退烧宝典”,冷静应对,步步为营,就能成功驯服这股“热浪”,让身体重回舒适健康的港湾,继续活力满满的生活之旅。

(李凤娟 郑州市中心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