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病。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患者也日益增多。痛风发作时,关节的剧痛如刀割般,让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过,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史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攻克痛风难题带来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虽无“痛风”之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痹证”“历节病”等范畴。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外感邪气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相关。先天禀赋不足使得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长期过度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酒类等,脾胃运化不及,内生湿浊痰瘀;再加上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内外合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出现。若病情迁延不愈,还会累及肾脏,引发肾脏病变。
中医治疗痛风,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气血、化痰祛湿逐瘀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达到缓解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复发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痛风的核心。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常见的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
-湿热蕴结型:此型最为常见,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痛不可触,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为四妙丸合宣痹汤加减。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引药下行,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再配伍防己、滑石、蚕沙、连翘等药物,增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力,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关节肿痛得以缓解。
-寒湿痹阻型:关节疼痛,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等。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化裁。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薏苡仁、苍术、独活等健脾祛湿、通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湿止痛之效。
-痰瘀阻滞型:病程较长,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局部关节肿大、畸形,甚至出现痛风石,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疗宜化痰祛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半夏、陈皮、茯苓化痰祛湿,秦艽、羌活、地龙等通络止痛,共除痰瘀之邪,改善关节功能。
-肝肾亏虚型:多见于痛风久病患者,关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或伴有足跟痛。治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熟地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细辛、秦艽、防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使肝肾得养,筋骨得健,疼痛自止。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丰富的外治疗法。针灸治疗痛风效果显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阿是穴(即疼痛局部穴位)、太冲、内庭、足三里、三阴交等。阿是穴可直接疏通局部气血;太冲为肝经原穴,内庭为胃经荥穴,能清泻肝火、胃火,对于痛风急性期的红肿热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足三里是人体强壮要穴,可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化,增强机体免疫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滋补肝肾、健脾利湿,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针刺时,根据穴位特点和病情采用适当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以激发经气,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泡脚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外治方法。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如黄柏、苍术、牛膝、木瓜、乳香、没药等,碾碎后装入布袋,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待水温适宜后泡脚。药物通过足部穴位渗透,直达病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同时还有助于尿酸的排泄。泡脚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日1-2次,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此外,中医在痛风患者的日常调护方面也有诸多建议。饮食上,强调“忌口”与“食疗”相结合。患者应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酒类等;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具有降尿酸作用的食物进行食疗,如百合、薏苡仁、玉米须等。百合富含秋水仙碱,可抑制尿酸结晶的形成;薏苡仁利水渗湿,能促进尿酸排泄;玉米须有利尿作用,可帮助尿酸从尿液中排出。
运动锻炼对于痛风患者同样重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体重,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适合痛风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适中,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为宜,每周坚持3-5次。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多样的治疗手段,为痛风患者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它不仅能在痛风发作时迅速缓解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内环境,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定能为攻克痛风难题带来更大的突破,让更多患者摆脱痛风的困扰,重享健康生活。
(郭乃亮 信阳市中心医院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