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胆结石

2025-01-07 12: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因饮食不当、胆汁成分失衡或胆囊功能异常引发,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黄疸等症状。许多患者担心手术风险或复发率高,因此寻找更全面、安全的治疗方式成为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正逐渐受到关注,凭借优势互补,在调理、治疗和康复中展现出独特效果。

中医调理胆道系统:辨证施治,促进排石与预防复发

中医认为胆结石多因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痰浊内生等病因导致胆汁失调、湿热郁结而成。治疗胆结石,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本在于调畅肝气、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在无急性发作的慢性胆结石患者中,中医常采用内服中药汤剂,如“大柴胡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针对湿热重、胁肋胀痛、口苦、大便不畅的患者,适用清热利胆的药物;而对于肝郁气滞、结石反复发作者,则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常配伍柴胡、郁金、金钱草、海金砂等药物,有助于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道通畅。

部分中成药如“胆石通”“排石颗粒”等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备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胆固醇结晶、缓解炎症的作用。搭配饮食调理,如避免高脂肪饮食、适当运动,能有效减少结石复发。

此外,中医还常配合针灸、耳穴压豆、推拿等疗法,通过刺激肝胆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改善胆道代谢环境。

西医精准诊断与干预:明确病灶,必要时手术解决

西医在胆结石治疗中主要以诊断明确、干预手段直接见长。通过B超、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手段,可以准确判断结石的部位(如胆囊内、胆总管内)、大小和数量,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若为小结石、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西医一般采取“观察+药物治疗”的保守策略。常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UDCA),可部分溶解胆固醇结石,但疗效受限于结石成分、大小及治疗周期。

对于合并胆囊炎、胆管梗阻或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的患者,西医通常建议行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结石的金标准,创伤小、恢复快。若结石位于胆总管,则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予以清除。

术后西医也强调饮食管理、控制体重、监测胆道功能等康复措施,以预防新的结石形成。然而,部分患者术后仍可出现“胆囊切除后综合征”——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不适,此时若配合中医调理,常可获得更理想的康复效果。

因此,西医治疗胆结石以“发现病灶、精准治疗”为核心,尤其在急性胆囊炎或梗阻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应急处置作用。若能结合中医调理,对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长期生活质量极具意义。

中西医协同调养: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升生活质量

胆结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饱受胁肋疼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困扰,尤其是术后恢复期或保守治疗阶段,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全面缓解病情。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能更全面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症状控制方面,西医可使用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消炎药、抗生素等,迅速缓解疼痛和感染。而中医则通过调气理血、祛湿清热的中药,进一步改善肝胆功能、减轻不适。比如金钱草、茵陈、郁金、柴胡等药材能增强胆汁流动性,减少结晶沉积,对腹胀、胁痛、口苦等症状有良好改善作用。

在预防复发方面,单靠西医药物控制难以长期维持,而中医强调日常调摄、情志调和、脾胃调理。通过合理饮食(如低脂高纤维)、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配合中医养生理念,如四季食疗、按摩艾灸等,有助于从源头改善胆道代谢,降低复发率。

在生活质量提升方面,中医的身心一体观与西医的生物干预优势相互补充。对于长期焦虑、睡眠差、食欲不振的患者,中医通过安神健脾、疏肝解郁的手段提升心理状态和内脏功能;同时辅以西医营养干预、心理辅导等,使整体治疗更具人性化和个体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注重整体调养与局部治疗的统一,既可缓解症状、促进结石排出,又能改善体质、预防复发。通过中药调理、饮食管理与现代医学干预的有机结合,帮助患者在安全、高效的治疗中实现健康恢复,是当前值得推广的一种科学治疗方式。

(许梦梦 柘城县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