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骨髓移植似乎总是和“抽骨髓”的恐怖场景联系在一起,仿佛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髓移植的真相早已今非昔比。今天,就让我们揭开骨髓移植的神秘面纱,了解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真实过程。
一、骨髓移植≠抽骨髓
骨髓移植,医学上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很多人以为骨髓移植就是直接从供者体内抽取骨髓,其实不然。传统的骨髓移植方式确实需要抽取供体的骨髓,通常通过骨髓穿刺的方法进行,即在供体的髂后上棘等部位进行穿刺,抽取骨髓液。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更多地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先对供体进行骨髓动员,通常是通过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供体的外周血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事先将患者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冻存,然后在患者经过化疗或放疗等预处理后,再将冻存的造血干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治疗某些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造血干细胞:生命的“种子”
如果把骨髓比作土壤,那么造血干细胞就像是在土壤里生长的种子。这些种子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可以发育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当患者的骨髓因为疾病或治疗而受到损伤,无法正常造血时,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就如同为患者种下了新的“生命种子”,让患者的骨髓重新恢复生机,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以白血病患者为例,白血病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异常,导致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疯狂增殖,挤占了正常血细胞的生存空间,使得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通过骨髓移植,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这些“救命种子”会在患者的骨髓中扎根生长,逐渐取代病变的造血干细胞,产生正常的血细胞,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骨髓移植的过程
骨髓移植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是供者选择和配型。供者与患者的配型不是指配血型,而是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HLA是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系列分子,由每个人的基因决定,是身体内细胞区分“自己”与“外来物”的标志。只有HLA配型相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接下来是患者预处理。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患者需接受一个疗程的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同时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为新的造血干细胞腾出空间。
然后是造血干细胞采集和输注。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采集方式也有所差异。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入患者的体内,一旦这些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并迁移至骨髓,就会开始生成大量的血细胞。
最后是术后处理。术后要注意观察植入的效果,做好移植后并发症的防治,如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出血、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及时给予支持治疗。
四、骨髓移植的风险与希望
虽然骨髓移植为许多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移植前清髓关,超大剂量化疗可能引发感染、器官衰竭;免疫重建关,急性排异反应多发生在100天内;长期生存关,慢性排异、复发风险需终身管理。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髓移植的3年生存率已提升至60% - 80%(中华骨髓库2023数据)。
对于患者来说,在决定进行骨髓移植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收益,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而对于供者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损害。从外周血中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技术已非常成熟,绝大多数供者在捐献时不会有特殊的不适,而且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1 - 2周后,各种细胞即可恢复正常。
骨髓移植,这一曾经被视为“生死豪赌”的治疗手段,如今正以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方式为无数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我们摒弃误解和恐惧,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骨髓移植,相信在医学的不断进步下,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骨髓移植重获新生。
(尚淼 南阳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