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呱呱坠地,妊娠期糖尿病妈妈们在沉浸于初为人母喜悦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尤其是产后血糖管理。这不仅关乎妈妈们当下的身体恢复,更与日后的健康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深入了解产后血糖管理的要点。
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血糖变化特点
孕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阻碍胰岛素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孩子出生后,胎盘娩出,这些干扰胰岛素的激素迅速减少,多数妈妈的血糖会在产后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糖会自动恢复正常,部分妈妈在产后血糖仍会高于正常水平,甚至有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约1/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会发展为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中10%-15%会在未来5-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所以,产后血糖管理至关重要。
产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方法
产后定期监测血糖,能帮助妈妈们及时了解自身血糖状况,为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提供依据。一般建议,产后6-12周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此期间,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疑似高血糖症状,应随时检测血糖。日常居家,妈妈们也可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重点关注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持续监测血糖,就像为身体健康装上了“预警雷达”,能及时发现异常,防患于未然。
饮食与运动管理要点
1.饮食方面:产后身体需要恢复,还要为宝宝提供充足的乳汁,所以饮食既要保证营养,又要控制糖分摄入。首先,要控制主食量,粗细粮搭配,适当增加糙米、全麦面包等粗粮摄入,减少精米白面。其次,保证蛋白质摄入,多吃瘦肉、鱼虾、蛋类、豆类及奶制品,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使血糖快速上升。再者,要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血糖波动。同时,要严格控制甜食、饮料和油炸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热量高、糖分多,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另外,产后饮食应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这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还能减轻肠胃负担。
2.运动方面:产后适当运动,不仅能帮助妈妈们恢复身材,还对血糖控制大有裨益。一般顺产妈妈产后2-3天即可开始适量活动,如简单的散步;剖宫产妈妈需待伤口愈合良好,大约产后1-2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小时左右,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如心慌、头晕、腹痛等,应立即停止并就医。坚持运动,就像给身体注入活力,让血糖更稳定,身体更健康。
母乳喂养对血糖的积极影响
母乳喂养不仅是给予宝宝最好的爱,对妊娠期糖尿病妈妈的血糖控制也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母乳喂养会消耗妈妈体内的能量,有助于减轻体重,而体重下降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妈妈在产后血糖恢复正常的几率更高,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另一方面,宝宝的吸吮刺激能促进妈妈体内泌乳素的分泌,泌乳素可通过影响脂肪代谢和胰岛素抵抗,间接调节血糖水平。所以,鼓励妊娠期糖尿病妈妈坚持母乳喂养,这是对母婴双方都有益的选择。
何时需要药物干预及注意事项
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产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一般首选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不通过乳汁分泌,对宝宝安全无影响。妈妈们应严格按照医嘱注射胰岛素,不得擅自增减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如果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等。若血糖持续过高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对于一些血糖轻度升高且不适合使用胰岛素的妈妈,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用口服降糖药,但需特别注意药物对乳汁和宝宝的潜在影响。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妈妈来说,产后血糖管理是一场不能松懈的“健康保卫战”。通过科学的血糖监测、合理的饮食与运动、积极的母乳喂养以及必要时的药物干预,妈妈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远期糖尿病发生风险,以健康的身体陪伴宝宝成长。
(薛华平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产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