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往往需要患者在ICU(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监测和治疗。在ICU环境中,脑出血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活动受限、长期卧床等因素,极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卧床≠安全”,ICU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出血患者发生致命血栓的风险。
一、血栓形成的机制与风险
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血液高凝状态:脑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管内膜损伤:脑出血本身或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如插管、置管)可能损伤血管内膜,为血栓形成提供条件。
血流缓慢: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肌肉泵功能减弱,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
其他因素:年龄、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二、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的血栓形成,ICU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
对所有入住ICU的脑出血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组,实施分层管理。高风险患者应作为预防的重点对象,采取更为积极的预防措施。
早期活动与体位管理
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如抬腿、屈伸膝关节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应定期翻身、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机械预防
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物理预防方法,通过挤压下肢肌肉,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预防
对于高风险患者,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与血栓风险后,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但需注意,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监测与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下肢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DVT。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指标及下肢症状,如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形成。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VTE预防知识,提高其对血栓形成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同时,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因长期卧床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康复。
三、特殊注意事项
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脑出血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时,需权衡出血风险与血栓风险。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必要时采用机械预防方法。
个性化预防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出血部位及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多学科协作
ICU应与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预防方案,提高预防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卧床≠安全”,对于ICU中的脑出血患者而言,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通过风险评估、早期活动、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合作的加强,预防脑出血患者血栓形成的策略将更加精准、有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预防方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脑出血患者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王荣 淮滨县人民医院 ICU 护理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