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影响着从儿童到60岁以上老人的各个年龄段人群。在哮喘的认知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还可能导致治疗不当,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一:哮喘只是儿童病,成年后会自愈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哮喘是儿童专属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自动消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儿童期虽是高发期,但许多患者成年后依然会面临疾病的困扰。哮喘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成年人同样可能患上哮喘,甚至有些儿童时期的哮喘病人会持续到成年。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一旦确诊支气管哮喘,都应树立长期治疗的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误区二:哮喘可以根治
由于哮喘的反复发作和治疗的长期性,不少患者渴望找到根治的方法。但实际上,目前支气管哮喘尚无法根治。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的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哮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哮喘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如花草、尘螨、宠物、毛线屑、油漆、饲料等,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以及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大气污染、吸烟以及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哮喘。虽然哮喘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摒弃寻求“根治秘方”的幻想,避免盲目使用未经科学验证的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误区三:不喘就不是哮喘
部分病人能准确描述“肺部像拉风箱一样”等喘息气促的哮喘典型症状,但也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哮喘病人没有喘息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咳嗽变异性哮喘,这类患者以顽固性干咳为主要特征,夜间发作频繁,抗生素治疗无效。其次为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以胸闷为唯一表现,没有典型的喘息症状,极易误诊漏诊。因此,如果您反复咳嗽不好,或者反复胸闷症状时,请不要轻易拒绝医生建议您做肺功能检查的意见。没有喘息不等于没有哮喘,通过医生对患者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肺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为不典型哮喘时,依然需要按照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来治疗不典型哮喘,以控制病情的反复和肺功能的下降。
误区四:症状好转就可以停药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伊始就出现气道上皮细胞层消失、纤毛柱状细胞破坏等气道重塑表现。哮喘发作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或自行症状缓解后,气道炎症仍旧持续存在,如不进行规范治疗,这种气道慢性炎症逐渐导致气道结构改变,造成永久性肺功能损害。因此,无论有没有症状,哮喘患者均需要接受长期、持续、规范的治疗,而非发作时用药,未发作时停药。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定期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直至停药观察。也就是说哮喘患者是不可以随意停药的,应在呼吸专科医师通过进行肺功能检查、气道炎症评估达到停药标准后,方可停药。
误区五:哮喘患者不能运动
有人认为,运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哮喘患者应避免运动。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适当的运动不仅不会诱发哮喘,反而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对控制病情有益。当然,运动时应避免过度或剧烈运动,并可根据需要在运动前使用预防药物来降低发作风险。散步、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是哮喘患者的理想选择。在临床上运动的确是哮喘发作的一个诱发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容易诱发哮喘。为防止运动诱发哮喘,除按正规长期的哮喘治疗用药外,可在运动前15分钟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不但能预防运动诱发哮喘,还能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误区六:做肺功能检查没有必要
肺功能检查在哮喘的诊断中是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它不仅对哮喘的诊断与评估很有价值,也是医生在治疗时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等。
哮喘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走出认知误区,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刘瑞华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