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持续地关注自身血糖水平。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患者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调整。
一、常见误区
1.停用降糖药后测血糖
部分患者认为停药后测血糖才能反映真实情况,实际上,无论检测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的目的是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水平。擅自停药不仅无法准确反映病情,还可能引发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2.随意检查时间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查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空腹血糖最好在早上6—8时测量,且空腹时间尽量不超过12小时。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血糖值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或偏高。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开始计时。很多患者由于时间计算错误,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
3.只测空腹血糖
一天中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部分,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状态(进餐4—6小时以内),餐后血糖对全天总体血糖的贡献更大。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可能导致治疗不足或不当。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只在餐后血糖升高,需要专门针对餐后血糖进行治疗。
4.不规律监测
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监测血糖,每周至少测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间隔。有些患者认为血糖稳定后就可以减少监测次数,甚至不再监测,这是非常危险的。血糖会受到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5.忽视其他相关指标
除了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监测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心血管问题,而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最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二、正确监测血糖的步骤
1.准备阶段
选择合适的血糖仪:应该选择经过认证的血糖仪,并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正确使用和维护。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对和维护,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清洁手部:在进行血糖监测之前,用肥皂和水彻底洗净双手,或使用酒精棉片消毒双手,待干。如果手部有油脂或污垢,可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准备物品:准备好血糖仪、试纸、采血针、酒精棉片、棉签等物品,并检查血糖仪和试纸的代码是否一致,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采血阶段
选择采血部位:血糖监测可以选择在手指、前臂或手掌等部位进行,但通常选择手指末梢,如无名指、中指或食指的指腹侧面,因为这些部位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疼痛感相对较轻。
消毒采血部位:用酒精棉片擦拭采血部位,待干。
设定针头深度:使用血糖仪时,根据自己的皮肤厚度和疼痛耐受程度,设定正确的针头深度,以确保能够准确地获取血液样本。
采血:用采血针在消毒后的部位刺破皮肤,轻轻挤压手指,使血液自然流出,形成血滴。注意不要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液中,影响检测结果。
3.检测阶段
吸取血液:将血糖仪的试纸吸血口与血滴接触,使血液被吸入试纸。
读取血糖值:血糖仪会在数秒内显示血糖值,记录下来。记录监测结果时,除了血糖值,还应包括对应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
三、不同情况下的监测频率
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根据治疗方案测定餐前、餐后、体育锻炼前及睡前血糖,以及在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前进行监测。胰岛素强化患者每日监测6—10次或更多,而口服降糖药物或基础胰岛素患者监测频率可适当减少。
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00的血糖。
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要增加自测频率。
病情稳定的患者:一周选择一天,监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血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常见的监测误区,掌握正确的监测步骤,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同时,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王晓宇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