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的“高速公路”系统中,肠道就像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每天负责运输和消化食物,将营养物质吸收,把废物排出体外。然而,当这条“交通要道”出现“堵塞”,也就是发生便秘时,身体就会向我们发出各种“抗议”信号。
一、便秘:肠道“交通堵塞”的常见表现
便秘,简单来说,就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每天排便1—2次,或者每1—2天排便1次。但便秘患者可能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时费力,粪便量少、干结,呈羊粪状或硬球状。
除了排便困难,便秘还可能伴随一些其他症状。比如腹胀,由于粪便在肠道内积聚,肠道气体排出不畅,就会引起腹部胀满感;腹痛,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肠道痉挛,引发腹部疼痛;口臭,肠道内毒素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被肠道吸收后,部分会通过口腔排出,导致口臭;此外,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焦虑等症状。
二、肠道“交通堵塞”的幕后“推手”
1.饮食因素:这是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果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就会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同时,饮水过少也会使粪便变得干燥,难以排出。另外,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油炸食品、肉类等,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2.生活习惯: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蠕动减缓。长期憋便也是一个不良习惯,当有便意时不及时排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就会逐渐干结,以后再排便就会更加困难。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比如,一些人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4.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便秘,如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道肿瘤、痔疮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三、身体“抗议”背后的健康隐患
1.肛肠疾病: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用力过猛,增加肛门周围组织的压力,容易引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痔疮会引起肛门疼痛、瘙痒、出血等症状,肛裂则会导致排便时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2.肠道功能紊乱:便秘会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长时间滞留,被肠道吸收后,会破坏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引发肠道炎症。
3.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便秘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排便时用力过猛,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4.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便秘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出现腹胀、腹痛、口臭等症状,还会影响睡眠和情绪,降低生活质量。
四、疏通肠道“交通”的应对之策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如芹菜、韭菜、苹果、香蕉、燕麦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尝试一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2.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3.及时就医:如果便秘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便血、消瘦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便秘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不容忽视。我们要关注身体发出的“抗议”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肠道的健康畅通,让身体的“交通要道”恢复正常运行。
(吴亚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肝胆脾胃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