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了解甲状腺癌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认识甲状腺癌
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形似蝴蝶,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甲状腺癌是发生在甲状腺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90%,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滤泡状癌约占10%-15%,恶性程度稍高于乳头状癌;髓样癌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约占3%-5%,会分泌降钙素等物质;未分化癌恶性程度极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但发病率较低。
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辐射暴露、碘摄入异常、甲状腺疾病及激素水平等有关。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时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治疗,如因某些疾病接受过X线照射,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进而诱发癌变;此外,患有甲状腺结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也会使患癌几率上升。
早期甲状腺癌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颈部摸到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发生远处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骨转移引起骨痛,肺转移导致咳嗽、咯血等。
二、甲状腺癌的诊断
甲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多种检查手段相互配合。体格检查时,医生通过触诊判断甲状腺有无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它能够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根据结节的特征,如低回声、边界不清、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当超声检查怀疑结节为恶性时,需进一步进行细针穿刺活检(FNA)。这是一种微创检查方法,通过细针抽取结节内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为癌细胞,是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依据。此外,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血清降钙素检测对髓样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甲状腺核素显像、CT、MRI等检查则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及有无转移。
三、甲状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转移,可进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若肿瘤较大、有淋巴结转移或双侧甲状腺均有病变,通常需行全甲状腺切除术。髓样癌一般也主张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二)放射性碘治疗
放射性碘(¹³¹I)治疗主要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手术切除甲状腺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及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会摄取¹³¹I,利用放射性碘发射的β射线杀死这些细胞,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一般在术后4-6周,当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三)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药物进行内分泌治疗。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因为TSH会刺激甲状腺癌细胞生长。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将TSH抑制在合适的水平,既能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又可避免因甲状腺激素过量引起的心慌、多汗、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四)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靶向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阻断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信号通路,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可用于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甲状腺癌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策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甲状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李晓旭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甲状腺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