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中风”,很多人会联想到“突然瘫痪”“口眼歪斜”,但这种看似“突然”的疾病,其实是脑血管长期“积劳成疾”的爆发。作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脑中风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发病迅猛,更在于留给抢救的时间极其有限。幸运的是,若能掌握关键识别技巧并把握黄金救治窗口,许多悲剧可以避免。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解析脑中风的快速识别方法、急救关键与预防策略,帮你掌握守护生命的“黄金法则”。
一、脑中风是什么?为什么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1.两种核心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占80%-85%):脑血管被血栓堵塞,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坏死,如同“大脑饥荒”。
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压迫周围脑组织,类似“大脑内爆炸”。
2.脑细胞的“死亡倒计时”
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
缺血30秒,神经细胞代谢受影响;
缺血2分钟,脑电活动停止;
缺血5分钟,脑细胞开始不可逆死亡。
每延误1分钟抢救,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凋亡,这就是为什么脑中风抢救被称为“与时间赛跑”。
二、快速识别:牢记“120原则”,关键时刻救一命
脑中风的典型症状可用“FAST原则”概括,但为了更便于记忆和传播,我国专家提出了更适合国人的“120原则”——
“1”看(1张脸):观察一侧面部是否下垂、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双臂平举,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或无法抬起。
“0”聆听(聆听语言):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话(如“今天天气很好”),听是否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
其他警示信号:
突发头痛:不同于普通头痛,可能是炸裂样剧痛(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
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突然看不清东西,甚至眼前发黑(常见于缺血性脑卒中)。
平衡障碍:行走时身体向一侧倾斜、无法站稳,或突然跌倒。
特别提醒:约10%的脑中风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单纯头晕、恶心呕吐或意识模糊,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需格外警惕。
三、黄金4.5小时:急救措施决定预后
1.第一时间该做什么?
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接线员“怀疑脑中风”,并说明患者症状、所在地址。若独自在家发病,可先打开家门,避免急救人员到达时因破门延误时间。
保持冷静,避免错误操作:
不要摇晃患者、强行喂水喂药,以免引发呕吐窒息。
若患者清醒,可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舌根后坠堵住气道);若已昏迷,立即检查呼吸脉搏,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记录关键时间:牢记患者最后一次正常的时间(如“早上8点还能正常说话”),这对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2.送医路上的注意事项
选择有“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这类医院具备24小时溶栓和取栓能力,可缩短从入院到治疗的时间(理想目标为“进门到溶栓”≤60分钟)。
途中避免颠簸:尽量平稳搬运患者,减少头部震动,若怀疑脑出血,可在头部垫冰袋(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降低颅内压。
四、溶栓与取栓:打通血管的“生命通道”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的“黄金疗法”
原理: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rt-PA),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血流。
效果:若在发病3小时内溶栓,约30%的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发病4.5小时内仍有机会,但风险随时间增加。
禁忌人群:近3个月有脑出血、胃溃疡出血史,或血压高于180/110mmHg者不适合。
2.机械取栓:针对大血管堵塞的“微创介入术”
适用情况:发病6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24小时),且为颅内大血管(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堵塞。
操作:从大腿根部血管插入导管,直达血栓部位,用支架或抽吸装置取出血栓,类似“用镊子夹出血管里的异物”。
优势:对大血管堵塞的再通率高于溶栓,能显著降低致残率。
关键认知:溶栓和取栓都属于“急救复通手段”,并非“治愈”,但及时复通可最大限度减少脑损伤,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五、误区澄清:这些错误认知可能致命
误区1:偏瘫了才是脑中风,单纯头晕不用管
真相:脑中风的症状多样,小脑或脑干梗死可能仅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迅速进展为昏迷。
误区2:等家人到齐了再送医
真相: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死亡不可逆转,必须第一时间送医,家属可在途中沟通病情。
误区3:输液通血管能预防脑中风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反而可能增加心脏负担。预防需从控制基础病、改善生活方式入手。
误区4:康复治疗要等病情稳定后再开始
真相: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通常发病48小时后),早期被动活动(如按摩肢体、关节屈伸)可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六、哪些人容易脑中风?提前识别高危因素
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5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增加;
性别: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遗传:父母有脑卒中史者,患病风险增加2-4倍。
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重点防控)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高血压是脑中风最直接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49%(缺血性)或54%(出血性)。
-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发病年龄更早。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吸烟者脑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尼古丁会加速血管老化、促进血栓形成。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诱发房颤,增加脑出血风险。
久坐肥胖: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血脂异常,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者风险显著升高。
3.预警信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表现:突然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症状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
危险:TIA是脑中风的“前兆”,若不及时干预,7天内复发风险高达10%-15%,需立即就医排查血管狭窄等问题。
七、预防脑中风: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
1.控好“三高”,定期体检
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测量血压,遵医嘱服药,目标值<140/90mmHg(高龄或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放宽)。
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7%),每年做一次眼底和神经病变筛查。
高血脂患者: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LDL-C),健康人<3.4mmol/L,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应<1.8mmol/L。
2.健康生活方式“四要素”
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原则,多吃蔬菜、全谷物、鱼类(每周≥2次),减少盐(<5克/天)和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摄入。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20%-30%。
戒烟限酒:戒烟可使脑卒中风险在1年后降低50%,饮酒需限量(男性酒精量≤25克/天,女性≤15克/天)。
管理情绪与睡眠:长期焦虑、抑郁会升高血压,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3.特殊人群的针对性预防
房颤患者:心房颤动易形成血栓,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降低脑栓塞风险。
颈动脉狭窄者:若狭窄程度>70%,可能需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介入治疗,预防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
八、康复治疗:让“后遗症”不再成为“拦路虎”
脑中风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是恢复功能的关键:
黄金康复期:发病后3-6个月,尤其是前3个月,神经可塑性最强,康复效果最显著。
常见康复手段:
肢体功能训练:从卧床期的被动活动(如翻身、关节按摩)到恢复期的主动训练(如握球、行走练习),循序渐进。
语言训练:通过口型练习、朗读、复述句子等,改善失语或言语含糊。
吞咽训练:从糊状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固体,配合针灸、电刺激等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辅助工具:严重偏瘫者可使用轮椅、助行器,手部功能障碍者可用特制餐具、加粗笔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结语:每个人都该掌握的“生命急救课”
脑中风的可怕,在于它的“突然性”和“致残性”,但更在于许多人因缺乏认知而错失抢救时机。当我们能在第一时间识别“脸歪、手垂、语乱”,能在拨打120时保持冷静,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管理血压血糖,我们就不再是疾病的“被动承受者”,而是生命的“主动守护者”。
记住,脑中风的黄金抢救时间不是“4.5小时”这个数字,而是“从意识到异常的那一刻起,分秒必争”的行动。愿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警惕守护家人,让每一次突发危机,都能成为重获健康的转机。正如世界卒中组织呼吁的:“时间就是大脑,快速行动,拯救生命!”
(黄丹 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一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