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咯出血来无疑是一件令人惊恐万分的事情。这种突发的状况不仅让患者和家属陷入极度的担忧之中,也会引发诸多疑问,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支气管镜检查是不是得立马“冲锋在前”?
一、咯血背后的“元凶”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咯血背后可能隐藏的“元凶”。咯血是指下呼吸道(声门水平以下)任何部位来源的血液经口腔排出,其病因复杂多样。在国内,儿童咯血病因多为呼吸道感染和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而成人常见的病因则包括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脓肿等。在欧美地区,囊性纤维化所致的支气管扩张是儿童咯血的常见原因;东南亚国家调查显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在儿童咯血中占据近10年首位。
不同病因导致的咯血,其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支气管扩张导致的咯血,患者多有长期咳嗽、咳痰的病史;而支气管肺癌引起的咯血,可能伴有胸痛、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肺结核引起的咯血,往往伴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明确咯血的病因是合理治疗的前提,而支气管镜检查在明确病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支气管镜检查的“利器”作用
支气管镜检查在咯血的诊治中犹如一把“利器”,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明确咯血的病因,通过直接观察气道黏膜及形态,判断有无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动静脉瘘、感染、结核、真菌感染、异物、新生物、支气管扩张等情况。例如,若发现黏膜暗红,血管影显露,局部隆起呈暗红色肿块或有搏动,应考虑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动静脉瘘的可能;发现新生物且触之易出血,需警惕肿瘤。
支气管镜还能确定出血部位,术前根据肺部影像评估可能的出血位置,进镜后在可疑出血部位仔细查找,注意有无气道形态及黏膜的异常、异物、新生物等,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应尽可能判断出血部位。同时,它可评估出血速度,根据镜下视野的清晰度和清除气道积血的速度,初步判定出血速度,少量出血多局限在段支气管以下,中大量出血易迅速填满段以上支气管。
在止血治疗方面,支气管镜也大显身手。可通过局部应用止血药物、电凝止血、激光止血、局部压迫止血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采用肾上腺素冷盐水经纤支镜行支气管灌洗抢救大咯血,可收到较好的止血效果;经纤支镜局部灌注凝血药物,也是一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此外,支气管镜还可协助隔离血源,清理气道保证有效通气,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部导致窒息,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三、并非所有情况都需“立马冲锋”
虽然支气管镜检查在咯血诊治中作用重大,但并非所有咯血情况都需要立马进行。支气管镜操作本身存在可能诱发出血的风险,加重缺氧甚至导致死亡。如果单次出血量≥100 mL,称为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我国成人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发生率为39.010万,病死率高达10.8%,引起大出血的支气管镜诊疗操作主要是各种活检技术。
对于咯血时支气管镜干预的最佳时机,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应根据出血的具体情况、操作者熟练度以及抢救应急状况综合决策。少量咯血可在咯血期间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咯血量较多但不至于立刻危及生命时,尽量在咯血停止24 h后进行;大咯血者在咯血量减少或停止1周后进行。但大咯血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仍咯血不止或有窒息可能时,主张在咯血期间由技术熟练的医师及早施行支气管镜检查。中量及大量出血或大咯血风险高的操作前都应先采取气道隔离措施,尽可能在手术室进行支气管镜操作。
四、特殊情况需谨慎对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需要格外谨慎。如果咯血是由严重的肺部感染引起的,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免疫力较弱,此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不建议立即进行。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需充分评估风险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五、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与注意事项
在决定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前,患者及家属需要充分了解检查的目的、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准备,如禁食、禁水、停用某些抗凝药物等。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检查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咽喉疼痛、少量咯血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但如果出现大量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结
突然咯出血来时,支气管镜检查并非一定要立马“冲锋在前”,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做出决策。患者及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共同为患者的健康努力。
(李丹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管镜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