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卵巢囊肿≠肿瘤!超声检查帮你辨别良恶性

2025-04-22 10: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拿到妇科超声检查报告,不少女性看到 “卵巢囊肿” 四个字瞬间紧张起来,脑海中不自觉将其与 “肿瘤” 划上等号。事实上,卵巢囊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多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并非所有囊肿都是肿瘤。而超声检查作为妇科疾病诊断的 “得力助手”,能够从多个维度为辨别卵巢囊肿的良恶性提供关键线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奥秘。

一、卵巢囊肿的 “真面目”:类型多样,并非都是肿瘤

卵巢囊肿指的是卵巢内或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通常充满液体或半固体物质。它涵盖了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两大类。

生理性囊肿是女性月经周期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常见的是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滤泡囊肿由未排卵的卵泡持续增大形成,一般直径不超过 5 厘米,多在 1 - 3 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黄体囊肿则是排卵后黄体持续存在并血肿机化形成,同样具有自限性。这些生理性囊肿就像身体的 “小插曲”,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病理性囊肿则包括肿瘤性囊肿和非肿瘤性囊肿。非肿瘤性囊肿如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由于子宫内膜细胞异位到卵巢,周期性出血形成的囊肿,囊内充满黏稠的咖啡色液体,患者常伴有痛经、不孕等症状;肿瘤性囊肿又分为良性肿瘤(如成熟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和恶性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等),肿瘤性囊肿不会自行消失,需要根据性质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二、超声检查:揭开卵巢囊肿良恶性的 “神秘面纱”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反射回波信号成像。当声波遇到卵巢囊肿时,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囊壁特征以及血流情况等信息,都会转化为超声图像上不同的灰度和形态表现。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对这些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囊肿的良恶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它能显示囊肿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通过分析血流的分布、流速、阻力指数等参数,为判断囊肿性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同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还能从多个角度立体呈现囊肿的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让诊断更加直观。

三、超声图像特征:辨别良恶性的关键依据

(一)形态与边界

良性卵巢囊肿通常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就像一个 “圆润光滑” 的球体,在超声图像上宛如镶嵌在卵巢内的一颗晶莹珍珠。而恶性卵巢囊肿形态往往不规则,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粘连,呈现出 “蟹足状” 或 “毛刺状” 向外浸润,如同在卵巢内肆意生长的 “荆棘”,破坏了正常的组织边界。

(二)内部结构

生理性囊肿和多数良性囊肿内部多为无回声区,即超声图像显示为均匀的黑色区域,表明囊内是清亮的液体。部分良性囊肿如成熟性畸胎瘤,内部回声较为复杂,可同时出现无回声、强回声和中等回声,典型表现为 “面团征”“脂液分层征”,这是因为畸胎瘤内含有毛发、牙齿、油脂等多种组织成分。

恶性卵巢囊肿内部回声不均匀,常可见不规则的实性回声团块,这些团块是癌细胞增殖形成的实质性病灶;还可能出现乳头状突起,向囊腔内生长;有时囊内会有分隔,且分隔增厚、不规则。此外,囊肿内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导致回声更加紊乱。

(三)囊壁特征

良性囊肿的囊壁薄而光滑,厚度均匀,一般不超过 3 毫米,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纤细、连续的线条状回声。恶性囊肿的囊壁则较厚,且厚薄不均,表面凹凸不平,部分区域还可能出现结节状增厚,这些增厚的部位往往是癌细胞浸润的表现。

(四)血流信号

良性囊肿通常血供不丰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仅可见少量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且血流速度较低,阻力指数较高,这意味着囊肿的代谢需求较低,生长缓慢。恶性囊肿由于癌细胞的快速增殖,需要大量营养供应,会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观察到囊肿内部及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走行紊乱,呈树枝状或穿支状分布,血流速度较高,阻力指数较低。

四、超声检查的意义与局限性

超声检查在卵巢囊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操作简便、无辐射、可重复性强,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卵巢囊肿,并初步判断其良恶性,为后续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于较小的囊肿,超声还可用于定期随访观察,监测囊肿的大小、形态变化。

然而,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部分位置较深、体积较小的囊肿,可能存在漏诊风险;当囊肿的超声表现不典型时,单纯依靠超声检查难以准确判断良恶性,此时需要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如 CA125、HE4 等)、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他检查手段,必要时还需进行手术探查和病理活检,才能最终明确诊断。

发现卵巢囊肿不必过度惊慌,超声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初步辨别良恶性。但无论检查结果如何,都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保障女性生殖健康。

(赵丽君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