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胃黏膜就像一层柔软而坚韧的“防护衣”,保护着胃壁免受胃酸和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蚀。然而,当这层“防护衣”出现破损,就可能引发糜烂性胃炎,给人们的健康亮起“红色警报”。更让人困惑的是,很多糜烂性胃炎患者发现,这种不适常常在深夜发作,搅得人难以安睡。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胃酸分泌的“夜间狂欢”
人体的胃酸分泌有着自己的“生物钟”。白天,我们进食后,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酸分泌以帮助消化食物。但到了夜间,尤其是在我们进入深度睡眠时,虽然进食的刺激消失了,但迷走神经却会变得兴奋起来。迷走神经就像一个“指挥官”,它的兴奋会刺激胃壁细胞分泌更多的胃酸。
对于正常人来说,胃黏膜有着完善的保护机制,能够抵御这些胃酸。可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已经出现了损伤,就像一堵破旧的墙,无法承受过多的胃酸“攻击”。深夜大量分泌的胃酸就会直接刺激受损的胃黏膜,引发疼痛、反酸等不适症状,让人从睡梦中痛醒。
二、体位改变的“连锁反应”
夜间睡眠时,我们的体位会不断发生变化。当我们平躺入睡后,胃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这种体位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内。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有一个“阀门”——食管下括约肌,它能够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胃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也可能出现障碍。再加上夜间体位改变的“推波助澜”,胃内的胃酸、食物等就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不仅会引起胸骨后的烧灼感,还会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导致胃部疼痛加剧。
三、夜间“无干扰”的放大效应
白天,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事情分散,比如工作、学习、娱乐等。即使胃部有轻微的不适,也可能会被我们忽略。但到了深夜,周围环境安静下来,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身体对各种感觉的敏感度也会提高。
此时,胃黏膜受损引起的疼痛、不适等感觉就会被放大。原本在白天可能只是隐隐作痛,到了深夜就可能变得难以忍受,让人不得不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夜间没有食物的摄入,胃黏膜处于相对“空腹”状态,胃酸直接作用于受损的胃黏膜,疼痛也会更加明显。
四、其他因素的“夜间助力”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在夜间加重糜烂性胃炎的症状。比如,晚上气温下降,寒冷刺激可能会使胃肠道的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
另外,有些患者有睡前进食的习惯,食物在胃内没有充分消化就入睡,会增加胃的负担,导致胃内压力升高,也容易引发胃内容物反流和胃部不适。还有一些患者喜欢在晚上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重糜烂性胃炎的病情,让深夜的胃部疼痛更加剧烈。
面对糜烂性胃炎深夜发作的困扰,患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首先,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睡前进食和饮酒,晚餐尽量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其次,睡觉时可以适当抬高床头,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性。如果症状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糜烂性胃炎深夜发作就像胃黏膜发出的“红色警报”,提醒我们要重视胃部的健康。了解这些发作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让我们在夜晚拥有安稳的睡眠,守护好我们的胃健康。
(张西洁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老年病二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