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位昏迷的患者急需从乡镇医院转到三甲急诊,或者胸痛患者要从普通病房转移到手术室……急危重患者转运可不是简单的“挪个地儿”,这更像是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生命迁徙”!稍有不慎,颠簸的路途、设备的故障、病情的突变都可能成为“致命陷阱”。在急诊科,医生们每天都在和这些风险“斗智斗勇”。今天就跟着急诊科的“老司机”,解锁一套把转运风险拉到最低的“硬核秘籍”!
一、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科的“极限挑战”
在很多人眼里,转运患者就是救护车“拉着警报一路狂飙”,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急危重患者的身体就像一台“脆弱的精密仪器”,心跳、呼吸、血压任何一个指标“掉链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转运途中,颠簸的路面、有限的空间、远离医院的环境,处处都是潜在风险。
为啥非要转运?简单来说就是“哪里能救命,就往哪里送”。比如突发心梗的患者需要尽快做介入手术,严重创伤的患者需要多学科联合救治,这些都得靠转运实现。但转运急危重患者就像在“走钢丝”,既要争分夺秒,又得稳如泰山,稍有差池,前面的急救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二、转运前:“未雨绸缪”是关键
想要降低转运风险,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极致”。急诊科的医生常说:“转运前多抠一个细节,患者就多一分安全!”
(一)评估:患者能不能“扛住”这一路?
转运前,医生会像“考官”一样,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血压稳定吗?呼吸顺畅吗?意识清醒吗?如果患者处于休克、心跳骤停、严重呼吸衰竭等状态,贸然转运可能会让病情“雪上加霜”。这时候,医生会先在原地进行急救,等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再启动转运。
评估时还有个关键指标——“转运风险评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当前症状等,给转运风险打个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就越需要谨慎。曾经有位老年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医生评估后发现直接转运风险极高,于是先在当地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情况稳定后才开始转运。
(二)沟通:多方联动的“信息战”
确定患者可以转运后,急诊科医生要立刻化身“外交家”,和多方进行沟通。首先是接收医院,详细告知患者病情、已采取的治疗措施,确认对方的床位、设备、专家是否准备就绪;其次是家属,解释转运的必要性、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最后还要联系交警、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提前规划路线,申请交通疏导,避免救护车被堵在路上。
沟通中还有个“小细节”容易被忽略:和患者的主治医生“对暗号”。曾经有次转运,因为遗漏了患者正在使用的特殊药物信息,导致接收医院治疗出现偏差。从那以后,急诊科制定了详细的“交接清单”,确保关键信息一个都不落下。
(三)设备:给救护车装上“移动ICU”
普通救护车在急危重患者面前,就像“小马拉大车”,根本不够用!急诊科会对转运车辆进行“豪华升级”,把它变成一个“移动重症监护室”。除了必备的监护仪、呼吸机、氧气瓶,还会带上微量注射泵、除颤仪、便携式超声机等设备。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血氧等指标,遇到紧急情况还能立刻进行抢救。
药品准备也得“面面俱到”。从救命的肾上腺素、阿托品,到止痛、止吐、降压的药物,甚至是抗过敏的药品,都要一应俱全。为了防止设备断电,还会配备大容量的备用电源。有一次转运途中,患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医生正是靠着车上的除颤仪及时抢救,才化险为夷。
三、转运途中:“步步惊心”的守护
救护车启动后,这场“生死时速”才算真正开始。在狭小颠簸的车厢里,医护人员既要紧盯各种仪器,又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堪称“极限操作”。
(一)“人肉减震器”:医护人员的硬核操作
在颠簸的路途中,为了防止患者因晃动造成二次伤害,医护人员常常化身“人肉减震器”。他们一手扶着患者的头部,一手稳住输液架,身体随着车辆的晃动左右调整姿势。遇到急刹车,还要用身体护住患者,避免磕碰。曾有护士在转运途中全程半蹲着托住患者的骨折部位,一趟下来双腿发麻,但她说:“只要患者平安,这点累算啥!”
(二)实时监测:和死神“抢时间”
监护仪的滴答声、呼吸机的嗡鸣声,在转运途中就是医护人员的“作战号角”。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字,血压下降了、血氧饱和度降低了、心率失常了……必须立刻采取措施。有次转运一位脑出血患者,途中患者突然瞳孔散大,医生判断是颅内压升高,立即给予降颅压药物,并联系接收医院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三)应急预案:把“意外”扼杀在摇篮里
转运途中最怕的就是“意外”,但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早就准备好了“Plan B”。如果呼吸机突然故障,马上切换备用设备;如果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如果遇到堵车,及时联系交警调整路线。他们还会定期进行模拟演练,确保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都能“秒速反应”。
四、交接:“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对接
救护车抵达目的地,这场“生命接力”还没结束!最后的交接环节,就像接力赛中的“交棒”,必须精准无误。
(一)病情交接:像“交作业”一样详细
急诊科医护人员会和接收医院的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接,把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检查结果,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头描述,还要附上详细的书面记录,就像给患者的病情做了一本“旅行日志”。曾经有次交接时,因为遗漏了一个用药细节,导致后续治疗出现偏差。从那以后,急诊科制定了严格的交接清单,确保信息零误差。
(二)设备和药品清点:“物归原主”
转运车上的设备和剩余药品,要和出发前的清单一一核对,确保没有遗漏和损耗。这些设备可是急诊科的“宝贝”,下一场转运可能还得用。同时,接收医院也要确认患者随身物品是否齐全,避免出现纠纷。
(三)复盘总结: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每次转运结束后,急诊科团队都会聚在一起“复盘”:哪里做得好?哪里还能改进?是设备有缺陷,还是沟通有漏洞?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他们的转运流程越来越完善,风险也越来越低。
急危重患者转运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和风险博弈的“战斗”。从转运前的精心准备,到转运途中的生死守护,再到最后的精准交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和责任。掌握这份“生存指南”,就能把转运风险拉到最低,为患者铺就一条通往希望的安全之路!下次再看到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别忘了,车里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
(潘旗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