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手术中的“无痛魔法”是如何施展的?

2023-10-05 12: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患者平静地“沉睡”,医生专注地操刀手术,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离不开一项神奇的医学技术——麻醉。它就像一种“无痛魔法”,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免受剧痛折磨。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麻醉充满了神秘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看看这“无痛魔法”究竟是如何施展的。

一、麻醉的起源与发展

麻醉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减轻手术痛苦。古埃及人曾用没药、罂粟等植物来缓解疼痛;古代中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患者在手术前服用后进入类似麻醉的状态,这是有记载的较早的麻醉实践。但这些早期的麻醉方法往往效果不稳定,安全性也难以保证。

直到19世纪,现代麻醉学才真正拉开序幕。1846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廉·莫顿成功使用乙醚进行麻醉,完成了一例下颌囊肿切除手术,这一事件被视为现代麻醉学诞生的标志。此后,氯仿、笑气等麻醉剂相继被发现和应用,麻醉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麻醉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且高度专业化的学科,涵盖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多个领域。

二、麻醉的分类与方式

现代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三大类,每一类又包含多种具体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是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暂时失去意识、痛觉和记忆。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吸入麻醉气体等方式给药,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的兴奋传导,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手术结束后,随着药物在体内代谢排出,患者逐渐苏醒。这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大型复杂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等,能确保患者在手术全程毫无知觉,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局部麻醉则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部位周围,阻断局部神经的传导,使该区域的感觉暂时消失。比如拔牙时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就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牙龈附近,让牙齿及周围组织失去痛觉。局部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对全身影响小的优点,常用于一些小型手术和门诊操作。

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它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身体相应部位失去感觉。椎管内麻醉常用于下腹部、下肢的手术,如剖宫产、膝关节置换术等。产妇分娩时常用的分娩镇痛,很多就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既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又能让产妇保持清醒,配合分娩过程。

三、麻醉背后的科学原理

从本质上讲,麻醉的原理是通过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暂时改变神经信号的传递。神经细胞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当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电信号,进而释放神经递质,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细胞。

麻醉药物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阻止离子流动,影响电信号的产生;也可以作用于神经递质的受体,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阻断信号传递。例如,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大脑的多个部位,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使大脑无法感知疼痛信号;局部麻醉药物则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纤维,阻止神经冲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从而实现局部的麻醉效果。

四、麻醉医生的重要角色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就像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让患者“睡过去”和“醒过来”,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围手术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前,麻醉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病史、过敏史、各项检查指标等,评估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如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手术后,麻醉医生要帮助患者安全苏醒,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可以说,麻醉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细致工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麻醉是一项具有风险的医疗操作,虽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未来,麻醉学将朝着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这一“无痛魔法”会在保障患者健康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人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崔雪娅 安阳市中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