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将患者的生命推向危境。在交通事故、严重创伤等紧急情况下,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器官灌注不足,生命体征不稳定,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此时,迅速有效的液体复苏与循环支持,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奥秘,解析液体复苏的原则与技巧,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监护,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
### 一、创伤性休克:生命之托,刻不容缓
创伤性休克,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病理生理机制:**
当机体遭遇严重创伤,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机体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等。然而,若失血持续或代偿不足,将迅速发展为休克状态,危及生命。
---
### 二、液体复苏:精准补液,为生命续航
液体复苏是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防止器官功能损害。
**补液原则:晶胶体比例与目标导向治疗**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是液体复苏的两大主力军”。晶体液主要用于扩充血管内容量,而胶体液则能更有效地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防止组织水肿。
**晶胶体比例:**目前多主张早期以晶体液为主,适当搭配胶体液。对于严重失血患者,可按照2-3:1的比例进行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注,即每失血1单位,补充2-3单位的晶体液和1单位的胶体液。
**目标导向治疗:**而非盲目补液。通过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尿量等,评估液体复苏效果,指导补液速度和量。
**监测指标的意义:**
中心静脉压(CVP):反映右心前负荷和全身血容量状态。正常范围为5-12cmH2O。CVP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需加快补液;CVP过高则提示心功能不全或容量过负荷,需调整补液速度。
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敏感指标。尿量>30mL/h通常提示肾脏灌注良好,休克得到纠正。若尿量持续减少,需警惕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
### 三、血管活性药物:双刃剑”的精准应用
当液体复苏无法维持血压稳定时,血管活性药物成为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它们如同调节血流动力学的精密仪器”,既能提升血压,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需要精准应用和严密监护。
**去甲肾上腺素:首选的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是创伤性休克患者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它能强烈收缩外周血管,提高外周阻力,从而升高血压。同时,它也能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使用监护要点:**
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
调整剂量:根据血压反应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
观察末梢循环: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收缩,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如四肢冰冷、发绀等。
---
### 四、输血管理:大量输血的风险防控
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输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然而,大量输血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等,需要积极预防。
**预防低体温:**
输血前将血液制品预热至室温。
使用加温输液器。
保持环境温暖。
**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品,补充凝血因子。
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
---
### 五、患者教育:知识的力量,驱散恐慌的阴霾
面对突如其来的创伤和休克,患者家属往往感到恐惧和无助。医护人员需要耐心解释病情,帮助他们了解休克的分期临床表现,减轻心理负担。
**休克分期的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患者神志清醒,但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增快,血压正常或轻度下降,尿量正常或减少。
休克抑制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黏膜发绀,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减少。
休克失代偿期:患者昏迷,呼吸急促,血压测不出,脉搏摸不到,无尿,若不及时抢救,将导致死亡。
通过向家属解释这些临床表现,让他们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
---
### 结语:生命至上,分秒必争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液体复苏、循环支持和输血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救治方案、精细的监护措施和有效的医患沟通,我们能够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让他们在危难时刻重获新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每一个生命创造奇迹!
(吕东 开封市中心医院 外科重症监护室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