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胸痛的经历,那种突如其来的疼痛让人心生恐惧。而在众多可能引发胸痛的疾病中,心绞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胸痛背后的小心思,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心绞痛的“真面目”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典型症状,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作为心脏的“生命线”,负责为心肌输送血液和氧气。当冠状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的斑块,斑块逐渐长大致使管腔狭窄,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一旦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的中上部,有时会波及心前区,也就是左胸乳头肌附近,范围大约手掌大小。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性、沉闷性,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伴随症状,如左肩、左臂放射痛,疼痛可波及小指和无名指,也可能出现咽喉部发紧、牙疼等症状。这些症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都是心肌缺血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现。
心绞痛的“小脾气”
心绞痛有着自己的“小脾气”,它的发作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情绪激动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当人们处于愤怒、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此时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心肌的需求,就容易引发心绞痛。运动也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因素,在体力活动过程中,心脏需要更多的血液来为肌肉提供能量,如果冠状动脉存在狭窄,就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饱食、寒冷、快速的心律失常等同样可能成为心绞痛的“导火索”。
心绞痛还分为劳力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早期大多为劳力型、稳定型心绞痛,随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频次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往往不能缓解,病情更为凶险。
心绞痛的“伪装术”
心绞痛就像一个善于伪装的“高手”,它的症状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是在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后感觉疼痛,而有些患者则因其他基础疾病引发疼痛。少数患者还会伴随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容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导致误诊误治。因此,当出现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心绞痛的“治疗策略”
针对心绞痛,目前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剂量为0.3—0.6毫克,能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疼痛。长期治疗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日一次,剂量为47.5—95毫克;或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片,每日一次,剂量为5—10毫克。这些药物可缓解症状并改善心肌供血。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戒烟是预防心绞痛的重要措施,吸烟会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心绞痛发作的风险。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压,减轻心脏负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
特殊类型心绞痛的“小心思”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绞痛中较为特殊且危险的一种类型。随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管腔狭窄程度严重会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作频次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不能缓解。这种心绞痛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需要高度重视。
心绞痛的“预防之道”
预防心绞痛需要从控制危险因素入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这些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
同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加重冠状动脉狭窄。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绞痛。
此外,心绞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
对于疑似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如果症状持续几分钟不缓解,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也不消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医生可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等相关检查,对患者病情初步判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心绞痛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绞痛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外,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严重心绞痛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介入治疗方法,可重建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供血。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谨慎选择,确保安全有效。
心绞痛这个藏在胸痛背后的小心思,虽然隐蔽却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它的“真面目”“治疗策略”和“未来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健康威胁。让我们从关注自身健康做起,远离心绞痛的困扰,守护心脏的健康。
(魏法权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