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认知中,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泵”,日夜不停地跳动,为身体的各个器官输送血液。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脏偶尔也会“闹罢工”,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心律失常的神秘面纱。
心跳“罢工”之因:探寻心律失常的源头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乱了节奏。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通常是正常生理变化或外部刺激引起的。情绪激动、紧张或焦虑时,身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心脏的电信号传导路径、速度或节律出现异常。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后,心脏负荷增加,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影响也不容忽视,某些抗胆碱能药物、肾上腺素类药物等,都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病理性原因则是由心脏或其他器官的疾病引起的。心脏疾病是主要因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炎由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肌炎症性病变,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脏瓣膜病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也容易引发心律失常。非心脏疾病同样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影响心脏电活动的正常进行,贫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心肌缺氧,肺部感染或肺栓塞影响心脏功能,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
心跳“罢工”之态:认识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律失常就像一个大家族,成员众多,各具特点。按照发作时心率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如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低于正常范围,如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
按起源部位分类,窦性心律失常起源于窦房结,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交界性心律失常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包括交界性早搏、交界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此外,还有按心脏电传导异常分类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以及按性质分类的生理性心律失常(如干扰及房室分离)和病理性心律失常(由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
心跳“罢工”之兆:警惕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就像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心脏可能出现了问题。心悸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到心跳异常,如心跳加快、跳动不规律或漏跳等,就像心脏在胸腔里“乱蹦跶”。胸闷也是常见表现,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动脉血不能顺畅地流入心脏,进一步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
乏力在心律失常状态下也很常见,心脏的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使人感到身体乏力,体力下降。头晕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部分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时更为明显。某些心律失常可能伴随胸痛,特别是当心肌缺血时,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短暂性视力丧失的黑蒙症状,通常也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出汗、面色苍白等可能出现在心律失常发作时,特别是伴有低血压或休克时。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可能由于心律失常导致胃肠道缺血所致。
心跳“罢工”之防:守护心脏健康的策略
预防心律失常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是基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的调节能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稳定情绪也很重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定期体检能早期发现心脏的潜在问题,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重视体检。避免刺激因素,如避免接触或使用可能影响心脏节律的物质或药物,如某些兴奋剂、减肥药等,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因为感染可能引发心肌炎等疾病,进而导致心律失常。
心跳“罢工”之治:应对心律失常的方法
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包括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如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可用于终止多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可以根治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如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用于治疗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病需要开胸手术者。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手段,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如奎尼丁等药;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如利多卡因等药;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如普罗帕酮等药。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Ⅲ类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如胺碘酮;Ⅳ类即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
心律失常虽然看似神秘,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原因、类型、症状,掌握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守护好心脏的健康,让心脏这个“泵”始终稳定地为我们的身体运转。
(魏法权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