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医疗检查手段,也是常规体检中的主要诊断工具,本次科普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电图并学会解读心电图报告。
什么是心电图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电信号,此类信号可以通过放置在体表的电极捕捉到,并通过心电图机放大和记录下来。心电图就是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波形图,医生通过分析波形图后能够了解心脏的节律、传导功能以及心肌的供血情况等。
正常心电图的特征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主要由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1.P波:代表心房肌的除极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由窦房结这一特殊的组织发出心跳,窦房结解剖位于右心房高位,故心电图记录到P波在I、II、aVF和V4-V6导联中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的时限一般小于0.12秒,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P波的形态呈圆钝型。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范围是0.12~0.20秒。3.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正常的QRS波群时限一般在0.06~0.10秒之间;其中V1、V2导联多呈rS型,R波振幅一般不超过1.0mV;在V5、V6导联多呈qR、qRs、Rs型,R波振幅一般不超过2.5mV。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一导联时ST段下移一般<0.05mV,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一般<0.3mV,其他导联一般<0.1mV。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正常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在I、II、V4-V6导联中直立,aVR导联倒置;T波的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异常心电图的常见类型
1.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但P波形态正常。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也可见于心脏病患者。
2.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P波形态正常。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等生理情况,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内疾患、阻塞性黄疸等病理情况。
3.房性期前收缩。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
4.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
5.心房扑动。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距相同的有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即F波,频率常为250~350次/分,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6.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即f波,频率可达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如何正确解读心电图报告?
心电图报告的解读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1.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通常在心电图报告的右上角标注。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注意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心脏问题。2.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规律性。心电图上的波形应该是有规律的,如果出现间隔不均匀或波形形态异常,可能表明存在心律不齐的问题。3.波形分析:心电图上的主要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每个波形的形态、电压和时间都有正常范围,任何异常都需进一步评估。例如,P波异常可能是心房肥大的表现,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异常Q波是心肌缺血坏死的表现,常见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或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ST-T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
心电图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进行心电图检查前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不要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注意穿着应宽松,便于电极片的粘贴。检查时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放松身体并保持平静呼吸,贴上电极片后不要乱动,以免干扰波形。
(邓娜 永城市人民医院 心电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