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心电图看心脏健康,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2024-04-17 15: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持续为全身输送血液,维持生命活动。心脏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和寿命长短。在众多心脏健康检查手段中,心电图(ECG)凭借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结果直观等优势,成为评估心脏健康的重要工具,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了解心电图相关知识,有助于大众更好地关注自身心脏健康,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一、心电图原理

心脏的跳动是一个复杂的电生理过程。心脏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能自发产生电信号。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规律地发出电冲动,这些电冲动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肯野纤维,最终引起整个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电活动都会产生微小的电流,这些电流会通过人体组织传导到体表。心电图机通过在体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采集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记录下来,这就是心电图。简单来说,心电图就是心脏电活动的“实时记录”,能直观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过程。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

正常心电图由一系列特定的波形和间期组成,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意义和正常范围。

1.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正常P波的形态、时限和振幅都有一定范围。如果P波形态异常,可能提示心房肥大或存在其他心房病变。

2.QRS波群:反映心室的除极过程。其波形、时限和电压等指标也具有重要意义。QRS波群增宽,可能意味着心室传导阻滞;电压异常则可能与心室肥大有关。

3.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T波的改变,如T波低平、倒置,常常提示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肌病变。

4.ST段:是QRS波群与T波之间的一段等电位线。ST段的抬高或压低,在临床上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上常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三、如何看心电图报告?

拿到心电图报告后,我们可以先关注几个关键指标。

1.心率: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钟,则为心动过速。无论是心动过缓还是心动过速,都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也可能受到药物、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2.心律:正常心律应该是窦性心律,这意味着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能发出规律的电信号,使心脏有节奏地跳动。如果心电图显示不是窦性心律,而是其他异位心律,如早搏、房颤、房扑等,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的节律是否存在问题。

3.ST段:ST段是指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它在心电图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基本处于等电位线。如果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尤其是超过一定的范围,往往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脏疾病。

四、影响心电图结果的因素

1.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都可能导致心电图出现短暂的异常改变。比如,剧烈运动后,心率会加快,心电图上的ST段可能会出现压低。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也会对心电图产生影响,导致波形和参数发生变化。

3.其他疾病:除了心脏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同样可能引起心电图异常。

五、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2~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后心脏处于兴奋状态,会使心率加快、心肌电活动增强,影响心电图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这些饮品可能刺激心脏,导致心率波动或心律失常。情绪激动也会对心电图产生影响,所以检查前应尽量保持平静,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穿着方面,建议穿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和四肢的衣物,方便放置电极。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心电图结果的药物,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等,应提前告知医生。检查时需平躺在检查床上,充分暴露手腕、脚踝、胸部等放置电极的部位。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不要随意移动身体或说话,保持平稳呼吸。因为身体的移动或说话会产生肌肉电活动,干扰心电图信号,导致图形出现伪差,影响医生对结果的判断。检查结束后,可立即起身,恢复正常活动。如果检查过程中或检查后出现不适症状,如心慌、头晕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六、小结

心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脏检查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肥大等心脏疾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了解正常心电图的特征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表现,大众可以对自己的心脏健康有初步的认识和判断。然而,心电图结果的准确解读需要专业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检查,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关注心脏健康,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守护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邓娜 永城市人民医院 心电图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