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家庭小游戏大作用:5个居家作业治疗活动推荐

2023-11-02 08: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为什么家庭游戏能促进儿童发展?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手部精细动作差、情绪波动大等问题。专业的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能帮助儿童改善这些能力,但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其实,通过精心设计的家庭小游戏,家长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辅助孩子的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适当的居家活动不仅能锻炼手眼协调、平衡感、情绪管理等能力,还能增强亲子互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步。本文将介绍5个简单易行的居家作业治疗游戏,帮助家长在家就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什么是作业治疗(OT)?

作业治疗(OT)是一种康复手段,旨在通过日常活动帮助儿童提升运动能力、认知功能、社交技巧和情绪调节能力。它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提高专注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改善社交和情绪管理

发育迟缓——加强精细动作和大运动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调节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而游戏化的作业治疗活动能让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训练各项能力,减少抵触心理。

二、5个居家作业治疗游戏推荐

1.筷子夹豆子——精细动作训练

适用问题:写字歪扭、握笔困难、手部力量不足

作用:

增强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

提升专注力和耐心

玩法:

初级版:用筷子夹大颗粒积木(如乐高),降低难度。

进阶版:夹黄豆、绿豆或小珠子,并设定时间挑战(如“1分钟内夹10颗”)。

趣味升级:家长和孩子比赛,增加互动性。

小贴士:

如果孩子抗拒筷子,可先用儿童安全夹子或镊子过渡。

结合奖励机制,如“夹满20颗豆子可以兑换小贴纸”。

2.地板迷宫——大运动与空间感知训练

适用问题:平衡感差、走路易摔倒、方向感弱

作用:

锻炼双侧协调能力(左右身体配合)

提升空间感知和计划能力

玩法:

用彩色胶带在地板上贴出直线、曲线或复杂迷宫。

让孩子沿着路线行走,可增加难度:

单脚跳(训练平衡)

手持水杯(防止水洒出,提升专注力)

蒙眼走迷宫(由家长语言引导,增强听觉注意力)

科学依据:

迷宫行走能刺激前庭觉(平衡系统)和本体觉(身体位置感知),对多动症和感统失调儿童特别有益。

3.情绪卡片配对——情绪管理练习

适用问题:易怒、焦虑、不会表达情绪

作用:

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情绪

学会用语言代替哭闹或攻击行为

玩法:

制作情绪卡片:画或打印“开心、生气、悲伤、害怕”等表情。

模仿游戏:家长抽一张卡片,让孩子模仿表情并描述“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情绪?”

情景讨论:

“如果你摔倒了,会是什么表情?”

“如果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处理?”

延伸活动:

用绘本或动画片讨论角色的情绪,如:“小猪佩奇为什么哭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4.袜子球投篮——视觉与粗大动作整合

适用问题:注意力分散、手眼协调差、投掷动作笨拙

作用:

提升手部力量和视觉追踪能力

增强专注力和反应速度

玩法:

制作袜子球:将旧袜子卷成球状,用橡皮筋固定。

设置投篮目标:用篮子、纸箱或塑料桶,标注不同分数(近的1分,远的3分)。

计时挑战:设定1分钟,看孩子能得多少分,累计奖励。

升级版:

家长和孩子轮流投掷,比赛谁得分更高。

加入数学计算:“你投了3分和1分,一共多少分?”

5.厨房小帮手——生活技能与触觉适应

适用问题:抗拒触碰某些材质(如黏土、面粉)、自理能力弱

作用:

培养独立生活技能(如剥鸡蛋、搅拌面糊)

帮助触觉敏感儿童逐步适应不同材质

玩法:

安全烹饪任务:

用塑料刀切香蕉、剥煮鸡蛋

揉面团、挤奶油(触觉脱敏)

触觉适应训练:

对触觉敏感的孩子,可先戴烘焙手套操作,再逐渐徒手接触。

小贴士:

任务完成后,给予具体表扬:“你今天自己剥了鸡蛋,真棒!”

结合生活场景,如让孩子帮忙摆餐具、擦桌子,增强成就感。

三、家长实施原则

循序渐进:从简单任务开始,避免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趣味优先:用比赛、故事或奖励机制减少“训练感”。

短时高频:每天15分钟比1小时更有效,孩子更容易坚持。

积极反馈:具体表扬,如“今天你夹了10颗豆子,比昨天进步了!”

四、注意事项

尊重孩子节奏:如果孩子抗拒,可调整游戏或换时间进行。

结合专业指导:严重发育问题(如自闭症、脑瘫)需配合治疗师计划。

安全第一:避免小零件误吞,确保游戏环境安全。

结语: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家庭游戏不能替代专业治疗,但能有效补充康复训练,并在亲子互动中增强孩子的信心。坚持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能力,还能让家庭氛围更轻松愉快。

今天就开始试试吧!从最简单的“筷子夹豆子”或“地板迷宫”开始,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黄寒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