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样在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关系到患者的病情,也关系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这些都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加强对血液标本的检测和采血工作的重视,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是当前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哪些属于“奇葩”标本?
(一)标本凝固
造成血液标本凝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因为患者的静脉血管不好,采血困难;临床检验中存在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如果采集的血与抗凝血剂不能完全混合,则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血块;胸腹水标本因无抗凝血针而出现凝块现象。
(二)血液标本数量不合格
血液标本数量不合格,主要是工作人员工作不仔细、不负责、不遵守工作程序所致。由于检查的项目越来越多,采集的血管也越来越多,有的工作人员对各种采血管的使用方法并不熟悉,或者没有仔细检查过,把管放错了,造成了采样管的条形码与真实标本不一致。
(三)超时提交
标本采血完成后,要立即将其送入检验室进行检测,此时间不宜超过一日,否则取出来的血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其成分会出现变化,造成检测失败。因夜间护理人员数量相对偏少,且各科室患者的生理习性差异较大,故采集标本的时限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按时送标本,很有可能会耽误标本的检验,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痰标本采集问题
部分患者无法排出痰,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引导,若无法自行留痰,可进行负压抽痰。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唾液分泌过多影响痰标本质量。
(五)没有按照医生的指示取样
例如饭后1小时或2小时血糖筛查没有控制好时间,造成结果不准确;24小时尿液标本留取的时间不足或超时,未准确留取24小时尿量,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六)标本被污染,容器被污染
留尿时不冲洗阴户;培养标本未经消毒;宝宝留下的尿液和粪便很难控制,导致瓶子里有尿液和粪便的混合物;标本的摆放和送样不规范,造成溅落、包装破损、污染等。
(七)标本溶血
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这是因为在采集标本后,血液流量小,采血时间长,采集标本后剧烈震荡所致。导致标本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1)在采血、运输、归类等过程中,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因撞击而破碎;(2)抽取血液时,所用的针与针筒没有完全贴合,造成标本内出现气体;(3)在采集血液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包扎的太紧,或是在抽血部位的时候用力太大,就会引起溶血。(4)采血后,若摇取血样力量太大,可能会导致血样检测异常;(5)采集的血样比抗凝血试剂少。
二、如何有效减少奇葩标本?
医院应加强采血工作人员的技能,让其掌握采血的程序及具体操作方法,确保操作规范、无失误。在采血过程中,采血人员必须明确取样数量,并且不能弄错抗凝剂和血样的加入顺序。采血后要注意摇管中的血样,防止其凝结。采血所用的采样管、针头要保持干净、干燥,不要用乙醇来进行杀菌,另外,要提醒即将采血的患者,一定要空腹取样,以免由于进食而造成化验结果的错误。
在采血过程中,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统一的检测程序,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血样的检测效果,还能提升血样的检测合格率。因此,血液标本的采血必须有一套科学、严密的采血程序,并且要求采集者必须严格遵循采样程序,才能保证良好的采集和检测结果。把血样放好,并立即进行化验。血样的最佳检查时间为采样后4个小时以内。如果不能立刻进行化验,那么就需要将标本保存在冰箱里。所以,采完血后应立即进行化验,以避免因存放时间太久而降低合格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广泛使用,检验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在确保检测结果正确的同时,也需要对样本进行采集、运输、处理和贮存,因此,对样本进行合理的、规范化的收集和处理是确保检测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
(孙亚 彭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