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脐部护理:预防感染的细节

2024-05-12 18: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生命纽带”,分娩后脐带被剪断,残端成为细菌入侵的潜在门户。据统计,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约为3%-10%,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脐炎、败血症甚至新生儿脑膜炎等严重后果。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家庭照护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护理原则、操作步骤、感染识别及特殊情况处理四大维度,为家长提供科学、细致的脐部护理指南。

一、脐部护理的核心原则:三“防”一“促”

新生儿脐部护理需遵循“防污染、防摩擦、防潮湿、促愈合”四大原则,贯穿日常照护始终。

防污染:构建无菌屏障

脐部接触的所有物品(棉签、纱布、护脐带)需单独包装、灭菌处理,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洗。

护理前彻底清洁双手,指甲剪短磨平,防止划伤脐部。

防摩擦:减少物理刺激

选择宽松、柔软的连体衣,避免裤腰或尿布边缘摩擦脐部残端。

尿布前端反折1-2厘米,避开脐部区域,防止尿液污染。

防潮湿:保持干燥环境

脐部残端未脱落前,避免直接浸水洗澡,可改用擦浴。

洗澡后或脐部潮湿时,立即用无菌棉签吸干水分,动作需轻柔。

促愈合:加速自然脱落

每日消毒护理促进脐部干燥收缩,避免人为拉扯或强行剥离残端。

观察残端边缘有无卷曲、发黑,若超过21天未脱落需就医排查异常。

二、脐部护理操作全流程:七步细节法

正确护理步骤可降低感染风险90%以上,需严格遵循“消毒-观察-记录”流程。

每日护理步骤(脐带残端未脱落前)

准备物品:

75%医用酒精或碘伏(推荐酒精,刺激性更小)、无菌棉签(独立包装)、护脐贴(可选)、干纱布。

操作环境:

选择光线充足、温度适宜(26℃-28℃)的独立空间,避免风直吹。

消毒流程:

第一步:清洁双手,用流动水+洗手液揉搓20秒,或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第二步:暴露脐部,解开尿布或连体衣,暴露脐部残端及周围皮肤。

第三步:棉签蘸取酒精,以脐部为中心向外螺旋擦拭,范围覆盖脐轮(脐部根部凹陷处)及周围3厘米皮肤。

第四步:更换棉签,重复擦拭脐带残端,由内向外轻提残端边缘,清洁缝隙内分泌物。

第五步:干燥处理,用干棉签吸干残留酒精,避免残留液体刺激皮肤。

第六步:护脐处理(可选),若脐部渗液较多,可覆盖无菌纱布或护脐贴,每日更换1次。

第七步:记录观察,在护理记录本上标注消毒时间、脐部状态(干燥/渗液/红肿)。

特殊情况护理

脐带残端脱落前:避免使用爽身粉、紫药水等非医用物品,防止化学刺激或掩盖感染症状。

脐带残端脱落后:继续消毒脐窝(根部凹陷处)3-5天,直至脐部完全愈合。

脐部渗血处理:若发现少量渗血(棉签擦拭后无持续出血),可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5分钟;若渗血不止或呈鲜红色,需立即就医。

三、脐部感染的早期识别:五类“危险信号”

脐部感染可能进展迅速,需警惕以下症状,早期干预可避免严重并发症。

局部红肿: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范围超过1厘米,触碰时新生儿哭闹加剧。

异常渗液:

浆液性渗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若持续超过3天需排查感染。

脓性渗液:黄色或绿色黏稠液体,伴恶臭,提示细菌感染。

脐部异味:消毒后仍有腐臭味,提示厌氧菌感染(如产气荚膜梭菌)。

发热反应:肛温≥38℃或腋温≥37.5℃,伴精神萎靡、吃奶减少。

全身症状:

黄疸加重:脐部感染可能引发溶血或肝功能异常,导致黄疸持续不退。

呼吸急促:感染扩散至血液可能引发败血症,出现呼吸频率>60次/分、心率>160次/分。

四、家庭护理误区与纠正指南

误区一:脐带残端需包裹严实,避免“受凉”

纠正:脐部残端需暴露于空气中,保持干燥才能加速愈合。包裹过紧可能滋生细菌,导致脐炎。

误区二:酒精消毒时“用力擦”才能彻底清洁

纠正:过度用力可能损伤脐部新生组织,引发出血或感染。正确方法为轻柔擦拭,以棉签转动清除分泌物。

误区三: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前无需消毒

纠正:脐带残端与脐窝之间可能存在缝隙,细菌易在此繁殖。每日消毒可减少90%以上的感染风险。

误区四:脐部渗血时涂抹“止血粉”或“红药水”

纠正:非医用物品可能掩盖感染症状,且止血粉可能引发异物反应。少量渗血时用无菌纱布压迫即可。

五、脐部护理的进阶技巧:分龄管理

0-7天(脐带未脱落期)

每日消毒2次(晨起、睡前),重点清洁脐轮与残端缝隙。

避免使用纸尿裤,改用纱布尿布,减少摩擦。

7-14天(残端松动期)

消毒后轻轻提拉残端,观察有无黏连或渗血。

若残端边缘发黑卷曲,可用无菌剪刀修剪(需由医护人员操作)。

14-21天(残端脱落期)

残端脱落后继续消毒脐窝3天,观察有无肉芽组织增生(红色小颗粒)。

若脐部形成小凹陷(脐疝),无需特殊处理,多数可随年龄增长自行闭合。

六、特殊情况处理:脐部异常的医学干预

脐肉芽肿:脐部残端脱落后形成红色小肉芽,伴少量渗液。

处理:硝酸银棒烧灼或激光治疗,需在儿科门诊进行。

脐茸:脐部残留的黏膜组织,呈粉红色息肉状,持续渗液。

处理:手术切除,术后需每日消毒并加压包扎。

脐窦/脐瘘:脐部与腹腔或膀胱相通,持续排出尿液或肠液。

处理:影像学检查(B超/造影)确诊后,需外科手术修复。

七、结语:以细节守护生命起点

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场“毫米级”的精细战,每一次消毒、每一次观察都关乎孩子的健康未来。家长需牢记“干燥、无菌、轻柔”三大原则,将护理融入日常照护的细节中。若发现脐部红肿、渗液、异味或新生儿精神异常,切勿拖延,立即就医。愿每一位小生命都能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跨越脐部护理的“第一道关卡”,开启健康无忧的人生旅程。

 

(李易霞 郸城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