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诊监护室的镇痛镇静:并非“让患者睡着”这么简单

2025-02-20 13: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急诊监护室(EICU)里,仪器的滴答声、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与患者微弱的呻吟声交织,这里既是抢救生命的“战场”,也是充满痛苦与焦虑的空间。许多人认为,给患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只是为了“让他们睡着”,减轻吵闹与痛苦。然而,在专业医护人员眼中,急诊监护室的镇痛镇静治疗是一门精密的医学艺术,它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器官功能保护乃至生命预后。这项治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与人文考量?

一、急诊监护室:疼痛与焦虑的“重灾区”

急诊监护室收治的患者,往往处于急危重症状态。无论是严重创伤导致的骨折、烧伤,还是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引发的剧烈疼痛,都在不断挑战着患者的身体极限。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皮肤破损,神经末梢暴露,即使轻微的触碰或换药操作,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剧痛;而急性胰腺炎患者,因胰酶自身消化引发的腹部胀痛,常使患者蜷缩抽搐,痛苦不堪。

除了生理性疼痛,患者还承受着强烈的心理压力。陌生的环境、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以及对病情的未知,都让患者产生恐惧、焦虑与无助感。数据显示,约70%的急诊监护室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会出现焦虑症状,而焦虑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发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疼痛与焦虑还会干扰正常的医疗操作。例如,在进行机械通气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能会自行拔除气管插管,导致窒息风险;在实施伤口清创、血管穿刺等操作时,患者的挣扎会影响操作的精准度,延长操作时间,甚至引发意外损伤。因此,有效控制疼痛与焦虑,成为急诊监护室救治的关键环节。

二、镇痛镇静:从缓解痛苦到器官保护的多维目标

急诊监护室的镇痛镇静治疗,绝非简单的“让患者入睡”,其核心目标涵盖了生理、心理与医疗安全等多个维度。

(一)减轻生理应激,保护器官功能

疼痛与焦虑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分泌。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使心脏耗氧量剧增。对于本身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患者,这种额外的心脏负担可能会诱发病情恶化。而镇痛镇静药物能够阻断应激反应的传导,降低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减轻心脏负荷,保护心血管功能。

此外,过度的应激反应还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大量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凝血-纤溶平衡,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通过镇痛镇静抑制应激反应,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MODS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康复争取时间。

(二)促进人机协调,保障治疗安全

在急诊监护室,许多患者需要依赖呼吸机、血滤机等生命支持设备维持生命。但当患者意识清醒且烦躁时,自主呼吸与呼吸机的节律往往难以同步,导致人机对抗。这不仅会降低通气效果,还可能引发气压伤,如气胸、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而适当的镇痛镇静能够使患者的呼吸与呼吸机协调一致,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提高氧合水平。

同样,在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患者的体位固定与管路连接都需要保持稳定。镇痛镇静状态下,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因肢体活动导致的管路扭曲、脱落等风险,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三)改善心理体验,促进康复

对于急诊监护室的患者而言,痛苦的记忆可能会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研究发现,约30%的重症患者在出院后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为噩梦、焦虑、回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合理的镇痛镇静能够帮助患者遗忘或减轻痛苦经历,降低PTSD的发生概率。

同时,舒适的身心状态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当疼痛与焦虑得到缓解,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恢复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这种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支持,为患者后续的治疗与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精准调控:镇痛镇静治疗的实施与监测

在急诊监护室,镇痛镇静治疗的实施是一个动态、个体化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和治疗目标进行精准调控。

(一)药物选择:平衡疗效与风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和非阿片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强,但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成瘾性等不良反应;非阿片类药物相对安全,但镇痛强度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肝脏、肾脏功能。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镇静药物则主要分为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快,但可能导致谵妄、蓄积作用;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的特点,常用于快速镇静,但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右美托咪定不仅能镇静,还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且不会抑制呼吸,但其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引发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药物的选择与搭配,需要医生权衡利弊,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二)深度监测:避免过度与不足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镇痛镇静深度,医护人员会使用多种评估工具。例如,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和镇静-躁动量表(SAS)能够量化患者的意识状态,RASS评分从-5(深度昏迷)到+4(有攻击性),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理想的镇静水平;疼痛评估则采用面部表情量表、数字评分法等,对于无法言语表达的患者,还会结合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和行为反应(如皱眉、肢体退缩)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现代医学还借助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直观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避免过度镇静导致的苏醒延迟或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镇静不足引发的人机对抗与应激反应。

(三)动态调整:随病情变化而变

患者的病情在急诊监护室中可能瞬息万变,镇痛镇静治疗也需要随之动态调整。例如,当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时,可逐渐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尝试唤醒患者,评估其意识、呼吸和自主活动能力;若患者出现新的并发症,如血压骤降、呼吸抑制,则需立即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甚至暂停治疗。这种“滴定式”的精准调控,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并发症风险。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尽管镇痛镇静治疗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诸多潜在风险,需要医护人员时刻警惕并积极应对。

(一)呼吸与循环抑制

阿片类镇痛药物和部分镇静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严重时可引发呼吸暂停。同时,镇静药物还可能扩张血管、降低心肌收缩力,引起血压下降。为预防这些风险,医护人员会在用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备好纳洛酮(阿片类药物拮抗剂)、血管活性药物等急救药品,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谵妄与认知障碍

长时间或不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可能诱发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幻觉、躁动等症状。谵妄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死亡风险。为减少谵妄发生,医生会尽量缩短镇静时间,采用浅镇静策略,并使用右美托咪定等具有抗谵妄作用的药物。此外,通过早期活动、改善睡眠周期等非药物手段,也有助于降低谵妄发生率。

撤药反应与依赖

长期使用阿片类或苯二氮䓬类药物,患者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在停药时出现烦躁、出汗、血压升高等撤药反应。因此,在治疗后期,医生会逐渐减少药物剂量,采用阶梯式撤药方案,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给予替代药物缓解不适。

五、人文关怀:镇痛镇静背后的温度

急诊监护室的镇痛镇静治疗,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对于无法言语表达的昏迷患者,医护人员会通过轻柔的抚摸、温和的语言传递关怀;在为清醒患者调整镇痛镇静方案时,会耐心解释治疗的必要性与预期效果,缓解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这种身心兼顾的治疗理念,让冰冷的监护室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急诊监护室的镇痛镇静治疗远非“让患者睡着”这般简单。它是一门融合了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复杂医学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减轻患者痛苦,保护器官功能,促进治疗安全与康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未来的镇痛镇静治疗将更加个体化、智能化,为急危重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与预后。每一次剂量的调整、每一次深度的监测,背后都是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马倩楠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急诊监护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