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眼底出血别着急,中医调理帮你稳一稳

2023-06-10 14: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正好好地看着东西,突然眼前一片黑影,仿佛蒙了层红纱,视物模糊不清——恭喜你,可能“中奖”了眼底出血!在中医眼科门诊,总有人举着检查报告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医生,我这眼睛是不是要‘报废’了?”先别慌!眼底出血虽然来势汹汹,但中医带着“十八般武艺”闪亮登场,化身眼睛的“急救队”和“调理师”,帮你把“失控”的眼睛稳稳拉住!

一、眼底出血:眼睛里的“红色警报”

眼底就像眼睛里的“幕后工作者”,悄无声息地接收光线、传递视觉信号。而眼底出血,就像是这里突然“爆发洪水”,血液渗出打乱了原本的“工作秩序”。从西医角度看,它是视网膜或其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都是常见诱因;中医则将其归为白睛,归属于五轮中的气轮,分属于肺,归属于中医学“白睛溢血”范畴。眼底则是我们常说的视网膜,归属于五轮中的水轮,内应于肾。为“暴盲”“视瞻昏渺”范畴,认为是体内脏腑失调、气血紊乱在眼睛上的“抗议”。

不管用哪种理论解释,一旦眼底出血,症状都让人头疼不已:轻者眼前出现黑影飘动,看东西模糊变形;重者视力骤降,甚至眼前一片漆黑,直接“黑屏”。可别小瞧它,处理不当分分钟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失明!

二、眼底出血的“罪魁祸首”大起底

(一)中医眼中的“内部动乱”

1.阴虚火旺:身体里的“失控小火苗”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绪焦虑,会让身体里的阴液不断损耗。中医常说“阴虚则火旺”,这就好比锅里的水烧干了,火却越烧越旺。当虚火上炎到眼睛,眼底的血管就像被高温炙烤的水管,容易破裂出血。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口干舌燥、失眠多梦、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眼睛也常常干涩发红,就像被小火苗“燎”过一样。

2.肝郁气滞:情绪惹的“血运危机”

生闷气、压力大、长期焦虑,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气血运行,肝气不舒,气血就像被堵住的河流,流动不畅。时间一长,瘀血在眼底积聚,最终冲破血管引发出血。这类患者除了眼底出血,还可能感觉胸胁胀满、情绪低落,连叹气都成了日常。

3.气虚不摄:气血的“守门人失职”

久病体虚、过度劳累,会损伤人体正气,尤其是脾气。中医认为“气能摄血”,脾气充足时,就像尽职尽责的“守门人”,牢牢守住血管里的血液。但脾气虚弱时,“守门人”没了力气,血液就会趁机“溜”出血管,造成眼底出血。这类患者常常面色苍白、浑身乏力,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

(二)眼科的“病理真相”

1.血管病变:眼底的“水管破裂”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高糖”环境,就像老化生锈的水管,变得脆弱易破。血管壁的弹性下降,通透性增加,血液里的成分渗出,形成出血和水肿。此外,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大,也容易引发血管破裂。

2.炎症刺激:免疫的“误操作”

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眼部炎症,会让免疫系统“误判”,对眼底组织发起攻击。炎症因子刺激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同时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最终导致出血。就像免疫系统不小心“打砸”了眼底的“家园”,造成一片狼藉。

3.外伤因素:外力的“暴力破坏”

眼睛遭受撞击、挤压等外伤,直接损伤眼底血管。比如打篮球被手肘打到眼睛、不小心撞到门框,都可能导致眼底出血,以及剧烈呛咳、呕吐、用力排便等,进而导致头部压力突然升高等。这些情况往往来得突然,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视力瞬间下降,眼前出现黑影。

三、中医“稳一稳”的硬核方案

(一)中药调理:从根源“灭火、疏通、加固”

1.阴虚火旺型:用知柏地黄丸“灭火滋阴”!知母、黄柏就像“消防员”,专门扑灭身体里的虚火;熟地、山茱萸等药材则负责补充损耗的阴液,给身体“加水降温”。再搭配白茅根、旱莲草等凉血止血的中药,就像给眼底的血管“敷上冰袋”,减少出血。

2.肝郁气滞型: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双管齐下”!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让郁结的肝气像被解开的绳子,重新顺畅起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把眼底的瘀血“清扫”干净。这就好比疏通堵塞的河道,让气血重新自由流动。

3.气虚不摄型:补中益气汤“补气固摄”!黄芪、党参、白术等药材大补脾气,让“守门人”恢复力气;再加入阿胶、仙鹤草等补血止血的药物,一边加固血管,一边把流出的血液“收纳”好。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患者会感觉身体有力气了,眼底出血也逐渐吸收。

(二)特色外治法:给眼睛“局部救援”

1.针灸推拿:精准“点穴”促循环

针灸师会选取睛明、承泣、球后等眼部穴位,像按下“开关”一样,疏通眼部经络;再搭配太冲、三阴交等远端穴位,调节全身气血。这就像给眼底的“电路”重新布线,让气血畅通无阻。推拿则通过按摩眼周肌肉和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瘀血吸收,很多患者做完治疗后,感觉眼前的黑影明显变淡。

2.中药熏蒸:蒸汽“滋润”助恢复

把丹参、川芎、菊花等中药材煮水,用蒸汽熏眼。温热的药气就像轻柔的“雾气”,直接作用于眼部,不仅能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还能促进出血吸收。每次熏15-20分钟,眼睛就像享受了一场“中药SPA”,干涩、胀痛的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

3.耳穴压豆:耳朵上的“护眼开关”

在耳朵的眼、肝、肾等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轻轻按压。别小看这几颗小籽,它们就像“遥控器”,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全身脏腑功能,间接给眼底“加油”。患者每天按压几次,既能辅助治疗眼底出血,还能预防复发。

(三)中西医结合:打出“王牌组合拳”

1.西医“急救”,中医“调养”

当眼底出血量大、病情紧急时,西医会通过激光光凝封闭破裂的血管,或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就像给眼睛做一场“紧急抢修”。而中医则在术后介入,用中药调理身体,促进瘀血吸收,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急救+调养”的搭配,能让眼睛更快恢复健康。

2.检查“双保险”

西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精准定位出血部位和病变程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整体体质和脏腑功能。两种检查方法结合,就像给眼睛做了一次“全方位体检”,医生能制定出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日常护眼“防出血”指南

1.控制基础疾病:给血管“上保险”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把血管的“生存环境”改善好,就能大大降低眼底出血的风险。这就像给老化的水管定期维护,减少破裂的可能。

2.饮食“避雷”:远离“血管杀手”

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就像“助燃剂”,会加重体内的燥热和瘀血。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山楂、黑木耳等活血化瘀的食材。此外,还要控制盐和糖的摄入,减轻血管负担。

3.情绪“稳如泰山”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生气。情绪波动就像“狂风暴雨”,容易扰乱气血运行。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练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让自己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这对预防眼底出血至关重要。

4.定期“眼部体检”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以及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检查。早发现眼底的微小病变,就能早干预,把眼底出血扼杀在“摇篮”里。

眼底出血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掌握中医和西医的“双重技能”,再加上日常的精心养护,就能稳稳“拿捏”住眼睛健康!别等出血了才后悔,从现在开始,和中医一起当眼睛的“守护者”,让清晰明亮的世界永远伴你左右!

(黄丹 河南省中医院 眼科二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