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过敏性鼻炎与呼吸道健康:缓解症状的实用技巧与护理方案

2025-05-13 13: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科门诊中,儿童过敏性鼻炎是极为常见的病症,据统计,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呼吸道健康和生活质量。过敏性鼻炎不仅会让孩子频繁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呼吸道问题,如咳嗽、哮喘等,甚至影响睡眠和学习。因此,了解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相关知识,掌握缓解症状的实用技巧与护理方案,对家长们来说至关重要。

一、认识儿童过敏性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霉菌等。当孩子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 “敌人”,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化学物质,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出现典型的鼻炎症状。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鼻腔黏膜更为娇嫩,免疫系统也尚未发育完全,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过敏性鼻炎。此外,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症状可能会被家长忽视或误诊。比如,有些孩子会因为鼻子不舒服而频繁揉鼻子、皱鼻子,甚至出现黑眼圈(“变应性黑眼圈”),这些都可能是过敏性鼻炎的信号。

二、过敏性鼻炎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
过敏性鼻炎与呼吸道健康紧密相连,它就像呼吸道的 “开关”,一旦开启,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鼻腔作为呼吸道的门户,当鼻黏膜因过敏而肿胀、分泌物增多时,鼻腔的过滤、加湿和加温功能受损,外界空气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就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刺激气道,引发咳嗽。长期的炎症还可能蔓延至咽喉部,导致咽炎,孩子会感到咽部异物感、干痒,频繁清嗓子。

更为严重的是,过敏性鼻炎与哮喘被称为 “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研究表明,约 70% 的哮喘患儿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风险比正常儿童高出 3 - 4 倍。这是因为鼻腔和气道在生理结构和免疫功能上相互关联,过敏性鼻炎产生的炎性介质和分泌物倒流,会诱发和加重哮喘症状。

三、缓解症状的实用技巧
(一)远离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和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关键。对于尘螨过敏的孩子,家长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使用防尘螨的被套和枕套,尽量减少家中的毛绒玩具。花粉过敏的儿童,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候。如果必须外出,建议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于宠物皮屑过敏的孩子,家中最好不要饲养宠物,或者让宠物远离孩子的活动区域。

(二)鼻腔冲洗
鼻腔冲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症状的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的鼻腔冲洗液,通过鼻腔冲洗器将液体冲入鼻腔,可以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和炎性介质,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建议每天进行 1 - 2 次鼻腔冲洗,尤其在晨起和睡前进行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冲洗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呛咳或耳部不适。

(三)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它能够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分泌物产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抗组胺药可以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迅速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分为口服和鼻用两种剂型。此外,白三烯调节剂对于伴有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儿也有较好的疗效。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四、日常护理方案
(一)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减轻过敏症状。鼓励孩子多吃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柠檬、猕猴桃、西兰花等,这些营养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如果不确定某种食物是否过敏,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

(二)生活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室内湿度控制在 40% - 60% 为宜,可以使用加湿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洗,防止滋生霉菌。经常开窗通风,但在花粉传播季节或雾霾天气,要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三)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过敏发作的频率。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但要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的时间段进行剧烈运动。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儿童过敏性鼻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通过科学的认识、有效的预防和护理,能够大大缓解症状,保护孩子的呼吸道健康。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必要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远离过敏性鼻炎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刘煦箴 郑州人民医院南院区 儿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