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是骨折后的常见反应,通常由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随着治疗的进展和骨折的愈合,肿胀逐渐消退。然而,对于一些骨折患者,肿胀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给患者带来不适,并影响功能恢复。为了更好地缓解这一症状,中医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骨折后肿胀的原因
血管破裂与血液渗漏:骨折通常伴随软组织损伤,尤其是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破裂。血管的损伤会导致血液渗漏到周围组织中,形成局部的血肿和肿胀。这种血肿会使受伤部位的体积增大,并可能压迫神经和血管,进一步加重肿胀。
淋巴回流受阻:骨折的部位常常伴随着淋巴管的损伤,导致淋巴液排出不畅,进而加剧肿胀。淋巴液的积聚会形成慢性水肿,影响受伤部位的正常循环,延缓康复过程。
炎症反应:骨折后的局部组织受到创伤后,会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免疫细胞释放的介质,如细胞因子和组胺等,会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重肿胀。
骨折的类型与位置:不同类型的骨折,如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可能伴随不同程度的肿胀。骨折部位的深浅、大小及受压程度等也会对肿胀的表现产生影响。
二、骨折后肿胀的常规治疗方法
冷敷:冷敷可以通过血管收缩来减少血液渗漏和肿胀,是骨折初期常用的有效方法。
抬高患肢:通过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帮助减少肿胀。
外用药物:一些外用药物,如消肿止痛膏、草药敷料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肿胀作用。
理疗:如超声波治疗、低频电刺激等,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缓解肿胀。
三、中医手法在骨折后肿胀中的应用
1.推拿按摩
推拿是中医手法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骨折后的恢复期,推拿能够通过刺激局部的经络和穴位,帮助恢复血液循环,促进肿胀的消散。推拿通过柔和的手法,如揉捏、推压、拍打等,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常见的推拿手法有:
揉捏法:通过对受伤部位周围肌肉和软组织的轻柔揉捏,帮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减轻肿胀。
推法:利用手掌或手指对肿胀部位进行推按,推动局部的血液和淋巴流动,有效缓解水肿。
拍打法:适当的拍打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流速度,有助于排除积聚的液体和淤血。
2.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在骨折后的肿胀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拔罐通过产生负压,将皮肤和软组织轻轻吸入罐内,促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改善淋巴流动,从而帮助肿胀的消退。此外,拔罐可以刺激经络和腧穴,调和气血,减轻疼痛。常见的拔罐手法包括:
火罐:通过火焰加热罐体,产生真空,使罐体吸附在皮肤表面,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和寒气,促进血液循环。
干罐:使用不加热的罐子,通过负压抽气的方法吸附在皮肤上,常用于对局部肿胀的缓解。
3.艾灸疗法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和腧穴,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在骨折后的肿胀治疗中,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改善血液循环,消散淤血,缓解肿胀。常用的艾灸穴位有:
委中穴:该穴位位于膝部后方,常用于治疗膝关节部位的肿胀。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能够调节全身气血,对于改善局部肿胀具有一定作用。
足三里穴:在膝盖下方3寸的位置,能调和脾胃气血,具有一定的抗肿胀作用。
4.中药敷贴疗法
中药敷贴是另一种常用的中医手法,通过将草药调制成药膏或药粉,涂抹或贴敷在受伤部位,发挥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见的中药有丹参、红花、川芎、当归等,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作用。中药敷贴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适用于骨折后的慢性肿胀或轻度淤血。
总结
骨折后肿胀是常见且令人困扰的症状,但通过中医手法的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淋巴液积聚,缓解肿胀。推拿、拔罐、艾灸和中药敷贴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调节气血、活血化瘀,从而加速康复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中医手法,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李彦丽 周口骨科医院 手外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