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青光眼早期识别小妙招

2025-05-14 08: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眼睛这个精密的“人体摄像头”里,藏着一颗危险的“隐形炸弹”——青光眼。它悄无声息地潜伏着,不声不响地破坏视力,等你察觉时,可能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堪称眼科界的“沉默杀手”。这颗“炸弹”究竟如何“埋雷”?又有哪些早期识别的“排雷妙招”?眼科医生带你一探究竟!

一、认识青光眼:眼睛里的“压力危机”

咱们的眼睛就像一个装满液体的小房子,这个液体叫房水。房水不断地生产和排出,维持着眼睛内部稳定的压力,也就是眼压。正常眼压一般在10-21mmHg之间,这个压力能让眼睛保持良好的形状,保证光线准确聚焦。

而青光眼,简单来说就是眼睛里的“压力调控系统”出了问题。房水排出受阻,就像水管被堵住了,眼内压力不断升高。过高的眼压会像“紧箍咒”一样,压迫视神经,导致神经细胞逐渐死亡。视神经是眼睛向大脑传递视觉信号的“电缆”,一旦受损,视力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失明。就像“隐形炸弹”爆炸,摧毁了眼睛与大脑之间的“通信线路”。

青光眼主要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它们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各有不同,但都逃不过眼压升高这个“罪魁祸首”。

二、青光眼的“作案手法”:悄无声息的视力掠夺

(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突然“爆炸”的危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就像一颗突然引爆的“炸弹”。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眼痛、头痛,这种疼痛常常让人难以忍受,甚至伴随恶心、呕吐,很多人还以为是肠胃问题跑去内科看病。同时,视力会急剧下降,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眼前仿佛蒙了一层雾,还可能出现虹视现象——看灯光时周围有彩色的光环,就像彩虹围绕着灯泡。

这是因为眼球内的房角突然关闭,房水无法排出,眼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短短几天甚至几小时,视力就可能严重受损,堪称青光眼家族里的“急性子破坏王”。

(二)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悄无声息的“视力小偷”

相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大张旗鼓”,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就像一个狡猾的“视力小偷”,作案时悄无声息。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可能只是在看东西时感觉视野边缘有点模糊,但往往以为是疲劳或者老花眼,根本不会在意。

随着病情发展,视野会逐渐缩小,就像有人用幕布慢慢遮住了眼睛的周边景象。但由于中心视力还能保持一段时间,患者很难察觉,等到发现时,视野可能已经缩成了“管状”,只剩下正前方一小片区域能看清东西,而周边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见”。等这时再治疗,受损的视力也很难恢复,让人追悔莫及。

(三)先天性青光眼:宝宝眼睛里的“定时炸弹”

先天性青光眼是宝宝眼睛里的“定时炸弹”,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患病宝宝的眼睛会比正常孩子大,角膜(黑眼珠)也会变大、变浑浊,像蒙了一层毛玻璃。因为眼睛不舒服,宝宝会经常哭闹、揉眼睛,而且怕光、流泪。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任由病情发展,不仅会影响视力发育,还可能导致眼球变形,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严重影响。

三、早期识别“小妙招”:揪出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一)关注眼压变化:最直接的“警报器”

眼压是青光眼最直观的监测指标,就像监测炸弹是否即将爆炸的“仪表盘”。定期测量眼压是早期发现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一次眼压;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检查频率要更高,每半年甚至每季度检查一次。

正常眼压在10-21mmHg之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眼压超过21mmHg就一定是青光眼,也不是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就绝对安全。有些患者眼压虽然正常,但视神经对压力特别敏感,也可能患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而有些人眼压偏高,但视神经耐受性好,不一定会发病。所以,眼压只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自测视野:发现“小偷”的蛛丝马迹

视野检查能帮助我们发现视野是否出现缺损,就像给眼睛做一次“周边巡逻”,揪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这个“视力小偷”。在家可以进行简单的视野自测:遮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盯着正前方一个固定点(比如墙上的一个小点),保持头部不动,然后用余光感受周边是否有物体。如果发现某个方向看不到东西,或者感觉视野范围变小,就要警惕了。

当然,这种自测不够精确,最准确的还是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视野检查。医生会使用专门的视野计,通过向眼睛周边投射不同亮度的光点,绘制出视野图,能清晰地显示出视野是否有缺损以及缺损的程度和位置。

(三)留意症状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虽然青光眼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仔细留意还是能发现一些“求救信号”:

1. 眼胀头痛:经常无缘无故地感觉眼睛胀痛,尤其是长时间用眼后,或者在傍晚、晚上症状加重,休息后也不缓解;同时伴有头痛,这种头痛可能是眼眶周围、前额部位疼痛,要警惕青光眼的可能。

2. 视力模糊:视力突然下降,或者原本稳定的视力近期波动较大,看东西总有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即使更换眼镜也无法改善,别只以为是近视加深,可能是青光眼在捣乱。

3. 虹视现象:看灯光时周围出现彩色光环,尤其是在晚上或者暗环境下明显,这是眼压升高导致角膜水肿,光线折射产生的现象,就像眼睛给你拉响了“警报”。

4. 婴幼儿异常:如果宝宝眼睛过大、角膜浑浊,经常哭闹、怕光、流泪,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眼科检查,排除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

(四)家族病史:警惕遗传的“危险基因”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青光眼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好几倍。这种遗传就像家族里流传的“危险基因密码”,需要特别警惕。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眼压、视野、眼底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四、高危人群:这些人更要小心“踩雷”

1.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房水排出通道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眼压升高。50岁以上人群是青光眼的高发群体,尤其要重视眼部检查。

2.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会改变眼球的结构,导致眼轴拉长,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人,要把青光眼筛查纳入定期体检项目。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损害眼部的血管和神经,引起眼部并发症,其中就包括青光眼。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还要定期检查眼睛,防止青光眼“趁虚而入”。

4.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的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或口服激素药物,会导致眼压升高,诱发激素性青光眼。这类人群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眼压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

青光眼这颗眼睛里的“隐形炸弹”虽然危险,但只要掌握早期识别的小妙招,定期检查,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就能及时发现它的踪迹,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别让“沉默杀手”偷走你的光明,从现在开始,重视眼部健康,给眼睛多一份保护!

(郭丽莎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