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的身体里,有个“神秘刺客”常常躲在胃里搞破坏,它就是幽门螺杆菌。这个“刺客”不仅可能让你的胃遭罪,还在社交场合中暗藏传播风险。不过别担心,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精准“反杀”。
一、幽门螺杆菌:胃里的“潜伏高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形、微厌氧的细菌,它就像个“潜伏高手”,专门寄生在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内部。它具有独特的螺旋形态,能巧妙地躲避胃酸的冲刷,还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中和胃酸,营造出适宜生存的微环境。而且,它有着较强的黏附能力,能牢牢附着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扎根生长。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超过50%的人都可能感染过它。更可怕的是,70%以上的感染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我们的胃健康。
二、传播途径:社交中的“隐形炸弹”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多样,就像社交中的“隐形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口-口传播是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唾液中可能会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当与感染者亲吻、共用餐具、水杯,或者使用感染者用过的洗漱用品时,就可能导致健康人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唾液吞入胃内。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没有使用公筷,幽门螺杆菌就可能通过餐具在家人之间传播。
粪-口传播也不容忽视。幽门螺杆菌定居于胃窦部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表面,可能会随胃黏膜的脱落而排入肠道,继而随粪便排出肠外。如果接触过感染者的排泄物后未及时洗手,在吃东西的时候就会把手上的幽门螺杆菌吃入胃内。在一些卫生条件不佳的场所,水源或食物被含菌粪便污染,人们食用后就会被感染。
医源性传播也是潜在的风险。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若使用胃镜的上一个病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当其使用过的胃镜出现灭菌不彻底的情况时,便可能传染给下一个接受检查的人。
三、危害不小:胃健康的“破坏分子”
幽门螺杆菌一旦在胃里“安营扎寨”,就会成为胃健康的“破坏分子”。
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胃黏膜发炎,进而引发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长期胃炎还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发生变性,增加患更严重胃部疾病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酸能够侵蚀到黏膜下层形成溃疡。消化性溃疡可能导致上腹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胃穿孔、幽门梗阻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更可怕的是,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会反复受损和修复,此过程中可能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增加胃癌风险。70%以上的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生存于牙菌斑中,引起口腔感染,导致口臭,通常难以通过日常清洁消除。它还会影响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
四、精准“反杀”:多管齐下护胃健康
既然幽门螺杆菌这么“狡猾”,我们该如何精准“反杀”呢?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关键一步。洗手时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手上的细菌彻底清洗干净。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病菌数量,降低胃部再次感染风险。
其次,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外出吃饭的频率,避免使用公共餐具。如果必须外出就餐,可以选择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的餐厅。不吃生食,如生肉、生海鲜等,防止食物被幽门螺杆菌污染。避免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检测方法是呼气试验,正常值为C13呼气检测0 - 4bpm,C14呼气检测0 - 100bpm,超出这个范围就是有感染。一旦确诊感染,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生冷刺激油炸、油腻等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巧克力等;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过度焦虑与紧张。
幽门螺杆菌虽然狡猾,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就能精准“反杀”,守护好我们的胃健康。
(张丹丹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痔瘘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