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尿界的“不速之客”:肾结石真面目
在人体精密的泌尿系统里,肾结石堪称最令人头疼的“捣蛋鬼”。肾脏本是兢兢业业的“血液净化厂”,每天不辞辛劳地过滤180升血液,把有用的营养物质回收,将代谢废物变成尿液排出。可一旦这个流程出了岔子,尿液里的某些物质就开始“拉帮结派”,慢慢聚合成坚硬的结石。小的结石像细沙,大的能长成鹌鹑蛋大小,在肾脏、输尿管里横冲直撞,引发剧痛、感染,甚至可能损伤肾功能。
这些“小石头”发作时,疼痛程度堪比“酷刑”。患者常常突然腰部或腹部一阵绞痛,疼得直冒冷汗、坐立难安,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更麻烦的是,结石容易卡在尿路中,造成堵塞,就像下水道被异物堵住,不仅排尿困难,还可能引发肾积水。要战胜这个难缠的对手,首先得搞清楚它们是如何在身体里“诞生”的。
二、这些迷惑行为,正在悄悄“攒结石”
(一)喝水姿势“大翻车”
很多人不知道,喝水太少就是在给结石“创造温床”。正常情况下,每天要喝1.5-2升水,才能保证尿液稀释,让代谢废物顺利排出。但有人把喝水当任务,一整天只喝几口;还有人用奶茶、可乐代替白开水,这些含糖饮料不仅不解渴,还会让身体排出更多水分,导致尿液浓缩。
更迷惑的是“口渴才喝水”的习惯。等感觉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此时尿液中的钙、草酸等物质浓度升高,就像熬粥时水太少,食材容易粘锅一样,这些物质更容易析出形成结晶。尤其在夏天、运动后或出汗多的情况下,不及时补水,结石风险直线上升。
(二)饮食“重口味”的坑
偏爱高盐、高草酸、高蛋白食物,相当于给结石“送原料”。咸菜、腊肉、薯片等加工食品里藏着大量盐分,吃多了会让尿液中的钙含量升高;菠菜、甜菜、杏仁这类食物富含草酸,草酸和钙结合,就会形成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而大鱼大肉吃太多,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尿酸排泄,同时减少尿液中抑制结石形成的枸橼酸盐,给结石生长创造条件。
有些看似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可能暗藏风险。比如用豆腐和菠菜一起煮汤,两种高草酸、高钙食物搭配,无形之中增加了结石风险;还有人把坚果当零食大量吃,坚果中的草酸和磷含量较高,长期过量食用,也容易诱发结石。
(三)生活习惯“拖后腿”
长期久坐不动,身体代谢变慢,肾脏的工作效率也会下降。上班族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学生埋头学习几小时不挪窝,尿液在肾脏和输尿管里流动缓慢,杂质更容易沉积,就像静止的池塘容易长青苔一样。
熬夜同样是结石的“神助攻”。熬夜打乱身体生物钟,影响肾脏正常排毒和代谢;而且熬夜时很多人喜欢吃夜宵,增加肾脏负担。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让结石更容易“趁虚而入”。
(四)疾病“帮倒忙”
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尿路梗阻等疾病的人,更容易被结石“盯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钙代谢紊乱,大量钙进入血液,最终通过尿液排出,增加结石风险;痛风患者体内尿酸过高,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形成尿酸结石;尿路梗阻则像下水道堵塞,尿液无法顺利排出,杂质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结石。
三、肾结石的“成长史”:从结晶到巨石
肾结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结晶过程”。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过高,超过尿液的溶解能力,这些物质就会从尿液中析出,形成微小的结晶。这些结晶一开始只有几微米大小,在肾脏里随着尿液流动。
如果身体条件适宜,比如尿液持续浓缩、缺乏抑制结石形成的物质,结晶就会不断吸附周围的同类物质,慢慢“长大”。它们会附着在肾脏黏膜上,或者在肾盂、肾盏等部位堆积,就像滚雪球一样,从沙粒大小逐渐长成米粒、黄豆,甚至更大的结石。
当结石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肾脏黏膜,引起疼痛、出血。如果结石移动到输尿管,卡住尿路,就会引发剧烈的肾绞痛。更糟糕的是,结石表面粗糙不平,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尿路感染。反复的感染又会进一步促进结石生长,形成恶性循环。
四、科学“防石攻略”:让结石无机可乘
(一)喝水“吨吨吨”大法
多喝水是预防结石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每天保证1.5-2升的饮水量,让尿液保持清亮透明。可以准备一个带刻度的水杯,每隔一段时间就喝几口,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晨起空腹喝一杯水,睡前半小时再喝一杯,能有效稀释夜间浓缩的尿液。
夏天或运动后,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出汗多的时候,每小时至少喝200-300毫升水。喝什么水也有讲究,白开水是最佳选择,矿泉水、淡茶水也可以,尽量少喝含糖饮料、碳酸饮料和浓茶。
(二)饮食“避雷指南”
调整饮食结构,避开结石“雷区”。减少高盐食物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控制高蛋白食物,避免一顿饭吃太多肉类、海鲜;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要少吃菠菜、甜菜、杏仁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吃菠菜前可以先焯水,去除部分草酸。
多吃富含枸橼酸盐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橙子、柠檬、柚子)、西瓜、黄瓜。枸橼酸盐能抑制结石形成,就像给结石“使绊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全谷物、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降低结石风险。
(三)生活习惯大改造
告别久坐,动起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帮助肾脏更好地工作,让尿液流动起来,减少杂质沉积。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伸伸懒腰、散散步。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尽量在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修复,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也很重要,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会影响内分泌,间接增加结石风险。
(四)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好病情。尿路梗阻患者要及时解除梗阻,恢复尿液通畅。孕妇由于子宫压迫输尿管,容易出现生理性尿路扩张,增加结石风险,更要注意多喝水、适当活动。
有肾结石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B超,早发现、早处理。如果已经得过肾结石,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预防结石复发。
肾结石虽然难缠,但只要了解它的形成机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多喝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这些简单的措施,就是对抗肾结石的有力武器。别让身体里的“小石头”变成大麻烦,从现在开始,守护好我们的肾脏健康!
(朱玉珂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肾移植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