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超声探秘:宝宝黄疸不退的“隐形杀手”——胆道闭锁

2024-10-14 17: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6262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家长熟悉的现象,但若黄疸持续不退或反复加重,可能隐藏着一种被称为“隐形杀手”的疾病——胆道闭锁。这种先天性疾病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引发严重后果。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胆道闭锁的关键工具,能揭开这一疾病的“伪装”。

一、黄疸不退的“幕后黑手”:胆道闭锁是什么?

胆道闭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肝内外胆管部分或全部闭锁,导致胆汁无法流入肠道。正常情况下,胆汁由肝脏产生,经胆管进入胆囊,最终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若胆管闭锁,胆汁淤积在肝脏内,会引发黄疸、肝损伤甚至肝硬化。

二、胆道闭锁的“典型伪装”:这些症状需警惕

1、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周内消退,而胆道闭锁的黄疸会持续加重,甚至伴随皮肤瘙痒。

2、大便颜色变浅至“白陶土色”

正常大便因胆汁中的胆色素而呈黄色或绿色,胆道闭锁患儿因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灰白色。

3、尿色加深至浓茶色

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尿色变深,类似浓茶或可乐色。

4、腹部膨隆、肝脾肿大

随着病情进展,肝脏因胆汁淤积而肿大,腹部可能膨隆,甚至出现腹壁静脉曲张。

三、超声检查:揭开胆道闭锁的“真面目”

超声是诊断胆道闭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的优点。通过超声,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关键指标:

1、胆囊的“异常表现”

(1)胆囊形态僵硬或缺失:胆道闭锁患儿的胆囊可能形态僵硬、边缘不规则,甚至无法显影。正常胆囊在餐后会收缩,而胆道闭锁患儿的胆囊无此反应。

(2)胆囊大小异常:部分患儿胆囊可能过小(长径小于1.5厘米)或过大(长径超过4厘米),但形态僵硬是更重要的诊断依据。

2、肝门区“三角条索征”

超声下可见肝门区纤维块,呈条索状或三角状,这是胆道闭锁的特异性征象。

3、肝内胆管扩张或缺失

胆道闭锁患儿的肝内胆管可能扩张或完全不显示,而肝外胆管通常闭锁。

4、肝硬化表现

病程后期(超过3个月),超声可能显示肝脏回声增粗、肝裂增宽,甚至出现腹水。

四、胆道闭锁的“确诊之路”:多学科协作

超声虽能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胆道闭锁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1)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超过50%,提示胆汁淤积。

(2)γ-谷氨酰转肽酶(GGT)降低:胆道闭锁患儿的GGT水平通常较低,而新生儿肝炎的GGT水平较高。

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无创显示胆管树的全貌,有助于鉴别胆道闭锁与其他胆汁淤积性疾病。

3、肝活检

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肝脏病变程度,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胆道闭锁的“治疗窗口”:早期手术是关键

胆道闭锁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手术是提高自体肝生存率的关键:

1、Kasai手术(肝门空肠吻合术)

通过切除肝门部纤维块,重建胆汁引流通道,使胆汁能够流入肠道。手术时机越早,预后越好。研究表明,60天内手术的患儿2年内自体肝生存率比超过60天手术的患儿高约1倍。

2、肝移植

对于Kasai手术失败或已发展为严重肝功能衰竭的患儿,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选择。

六、家长如何应对?

1、密切观察宝宝的大便颜色

使用粪便比色卡定期检查,若发现大便颜色变浅,应及时就医。

2、定期监测黄疸

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动态观察黄疸变化,若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需进一步检查。

3、选择专业医疗机构

胆道闭锁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建议选择有经验的儿科医疗中心。

胆道闭锁虽凶险,但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许多患儿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宝宝的黄疸和大便颜色变化。记住,每一次及时的检查,都可能为宝宝赢得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守护宝宝的健康,让“小黄人”早日恢复红润的笑脸!

(宋亚辉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