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本以为最难的关卡已经过了,谁能想到还有深静脉血栓这个“潜伏杀手”在暗处虎视眈眈?躺在病床上不敢动,以为多休息就能好?大错特错!在手术麻醉科摸爬滚打多年的护师告诉你:早点下床活动,姿势对了,就是深静脉血栓的“头号天敌”!学会这几招,让血栓无处遁形!
一、深静脉血栓:围术期的“隐形刺客”
深静脉血栓就像身体里的“不速之客”,悄咪咪地在深静脉里“安营扎寨”。手术之后,身体进入“防御模式”,血液变得比平时黏稠,就像原本清澈的小溪变成了黏糊糊的泥浆。再加上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就像堵车的马路,血液流动不畅。这时候,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物质趁机聚集,慢慢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着血液到处乱窜。跑到肺部,会堵住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跑到心脏、大脑,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可别小看这个“隐形刺客”,它在围术期可是出了名的危险分子!
二、为啥下床活动是“血栓克星”?原理大揭秘
人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下肢静脉血管里有许多“小阀门”(静脉瓣),它们能保证血液只朝着心脏方向流动。当我们活动下肢,比如走路、抬腿时,腿部肌肉会一张一缩,就像一个个“小水泵”,把血液往心脏方向挤压,促进血液循环。
手术之后早点下床活动,能让这些“小水泵”尽快复工,加快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起来,就不容易在血管里“扎堆”形成血栓。而且活动还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让血管更健康,进一步降低血栓风险。简单来说,下床活动就是给血管“疏通交通”,让血液顺畅流动,不给血栓可乘之机!
三、下床活动的“错误示范”,看看你中招没?
(一)“猛起猛坐”型选手
刚做完手术,觉得自己恢复得不错,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结果眼前一黑,头晕目眩。这是因为手术后身体比较虚弱,突然改变体位,血液来不及供应到大脑,就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更危险的是,猛起猛坐还可能导致伤口拉扯,增加出血风险。
(二)“小心翼翼不敢动”型选手
害怕伤口疼、担心影响恢复,一直躺在床上不敢动弹。以为这样是“养伤”,其实是在给血栓创造机会。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肌肉得不到锻炼,血栓就像野草一样悄悄生长。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三)“姿势不对白费力”型选手
虽然下床活动了,但姿势不正确,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走路弯腰驼背、拖着腿走,不仅起不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还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甚至影响身体恢复速度。
四、正确下床姿势“教科书”,照着做就对了!
(一)下床前“热身准备”
1.床上活动四肢:在准备下床前10-15分钟,先活动一下四肢。屈伸手指、脚趾,旋转手腕、脚踝,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就像开车前先热车,让身体提前适应活动状态。
2.慢慢坐起:用双手支撑身体,慢慢从仰卧位变为半卧位,靠在床头休息1-2分钟;再逐渐坐直身体,双腿垂在床边,继续坐2-3分钟。坐起来的过程要缓慢,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避免头晕。
(二)下床“第一步”
在家人或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双脚平稳踩在地上。站稳后,先试着踮踮脚尖、抬抬腿,感受一下下肢的力量。如果没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再尝试迈出第一步。记住,迈出的步子不要太大,慢慢来,稳扎稳打!
(三)行走“正确姿势”
1.抬头挺胸:走路时,头部保持正直,眼睛平视前方,肩膀放松,不要耸肩。想象头顶有一根线向上提拉,让身体自然挺直。这样的姿势能让呼吸更顺畅,也有助于保持平衡。
2.步伐均匀:迈开步子时,脚跟先着地,然后脚掌、脚尖依次落地,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柔。步幅不要过大,频率适中,保持均匀的节奏。每走几步,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避免过度劳累。
3.手臂摆动:自然摆动双臂,与双腿的动作协调配合。手臂摆动就像走路的“节拍器”,能帮助身体保持平衡,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四)活动“量体裁衣”
刚开始下床活动,不要贪多求快。可以先在床边走5-10分钟,每天2-3次;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距离。如果活动过程中出现伤口疼痛加剧、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必要时,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五、特殊情况注意:这些信号要警惕
1.下肢肿胀疼痛:如果发现下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发红,按压有凹陷,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表现。千万不要按摩、挤压肿胀部位,以免血栓脱落,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呼吸困难、胸痛:下床活动后,出现呼吸急促、胸痛、咳嗽等症状,可能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必须马上就医,一刻都不能耽误!
3.伤口渗血:活动过程中,如果伤口出现渗血、出血增多,不要慌张,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同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下床活动是关键!掌握正确的下床姿势,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就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别再把卧床当“养伤”,跟着这份攻略动起来,和深静脉血栓说拜拜,早日康复出院!
(程龙/曹杨杨/孙永振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麻醉科 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