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睡觉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殊不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无声的健康威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这一疾病就像潜伏在黑夜中的“健康小偷”,在人们熟睡时悄然发作,日积月累地损害着身体的各个系统,却往往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危害以及防治方法,对于守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揭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面纱:什么是无声的“健康小偷”?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过程中发生的呼吸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简单来说,患者在睡眠时,呼吸道会出现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气流无法正常进入肺部,呼吸暂停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每晚发生次数可达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阻塞性、中枢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病例的80%-90%。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上气道结构异常或周围组织松弛塌陷,如肥胖导致颈部脂肪堆积,挤压气道;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鼻中隔偏曲等,直接堵塞气道;咽部肌肉松弛,在睡眠时失去对气道的支撑作用,使得气道变窄甚至完全阻塞。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相对少见,主要由大脑呼吸中枢功能异常引起。患者的呼吸道本身没有明显的阻塞,但大脑无法正常发出呼吸指令,导致呼吸暂停。常见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或使用特定药物的人群。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兼具阻塞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的特点,睡眠初期先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随后逐渐演变为阻塞性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呼吸暂停期间,身体会处于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为了恢复呼吸,身体会不自觉地做出反应,如短暂觉醒、用力呼吸等,这些反应虽然能暂时缓解气道阻塞,但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睡眠结构,使患者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以往,这种看似“无声”的疾病,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二、多系统损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何“偷走”健康?
(一)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反复的呼吸暂停和缺氧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升高多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反升,且血压波动较大,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此外,睡眠时的缺氧和心脏负荷加重,还容易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早搏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神经系统的“慢性侵蚀”
大脑是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受损,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白天,患者常出现嗜睡、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与脑血管疾病相关,长期缺氧会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增加脑卒中(中风)的发病几率。
(三)代谢系统的“紊乱之源”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一方面,缺氧和睡眠结构的破坏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4倍。另一方面,这种疾病还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肥胖,而肥胖又会反过来加重睡眠呼吸暂停,形成恶性循环。
(四)其他系统的损害
除了上述系统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会对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在呼吸系统方面,反复的呼吸暂停和缺氧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同时,还会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在生殖系统方面,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月经紊乱、不孕等问题。此外,长期患病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三、识别危险信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常见症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虽然隐匿,但也会通过一些症状向我们发出“危险信号”,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
-睡眠时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大声且不规律的鼾声,鼾声往往忽高忽低,中间还会出现明显的停顿;呼吸暂停,可被同室人观察到,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呼吸突然停止,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后,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喘息或呛咳恢复呼吸;夜间频繁翻身、多梦、夜尿增多等也是常见症状。
-白天症状:晨起后常感到头痛、口干、咽部不适;白天嗜睡明显,在开会、开车、看电视等情况下容易打瞌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鼾声响亮且伴有呼吸暂停,应高度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及时到医院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四、科学防治:击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组合拳”
(一)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且有效的防治手段
对于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是控制体重,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以减少颈部脂肪堆积,缓解气道阻塞。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如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其次,改变睡眠姿势,尽量避免仰卧位,因为仰卧时舌根后坠容易加重气道阻塞,可采取侧卧位睡眠,可在背部放置一个小枕头,帮助保持侧卧位。此外,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收缩和肌肉松弛,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二)医学干预:针对不同病情的专业治疗
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这是目前治疗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首选方法。通过佩戴一个面罩,连接呼吸机,在睡眠时向气道内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以撑开塌陷的气道,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呼吸暂停和缺氧的发生。CPAP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白天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面罩不适、鼻干、鼻塞等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适应。
2.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或不耐受CPAP治疗的患者。口腔矫治器通过改变下颌的位置,牵拉舌体向前,扩大上气道空间,从而减轻气道阻塞。这种方法简单、无创,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和评估。
3.手术治疗:对于存在明显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如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鼻中隔偏曲等,可考虑手术治疗,通过切除增生的组织、矫正畸形的结构,解除气道阻塞。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术后可能存在复发的可能,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在术后进行密切随访。
4.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对于一些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可通过补充甲状腺素进行治疗;对于伴有鼻塞等上气道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像一个无声的威胁,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健康。但只要我们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及时识别症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够战胜这个“健康小偷”,重获优质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关注睡眠健康,从重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开始,让每一个夜晚都成为身体修复和充电的美好时光。
(王利敏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