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析导管:比黄金还珍贵的“生命线”
对于血透患者来说,透析导管可不是普通的“小管子”,它是身体连接透析机的“高速公路”,更是延续生命的“秘密武器”。想象一下,每次透析4小时,血液要在导管和机器之间往返上千次,如果导管出问题,就像高速公路突然封路,透析根本没法顺利进行。
临床上,透析导管分临时和长期两种。临时导管就像“应急车道”,用在紧急透析或内瘘没成熟时;长期导管则是“专属VIP通道”,能陪伴患者数年甚至更久。不管哪种导管,保养不好都可能引发感染、堵塞,严重时还得拔管重建。所以,掌握导管的“养护密码”,绝对是血透患者的必修课!
二、导管最怕啥?这3大“敌人”要小心!
在血液净化室工作多年,我们见过太多因为导管护理不当“翻车”的案例。总结下来,导管有三大“天敌”,必须严防死守:
1.细菌:无孔不入的“偷袭者”
导管穿刺处的皮肤是细菌最喜欢“安营扎寨”的地方。如果消毒不彻底,或者敷料被汗水、洗澡水浸湿,细菌就会顺着导管“爬”进血管,引发局部红肿、发热,甚至导致全身感染。别小看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一旦“攻占”血管,可能要住院治疗,还得更换导管!
2.血栓:悄悄堵路的“拦路虎”
血液在导管里流动时,如果流速变慢或者导管位置不对,就容易形成血栓。这就像高速公路上发生连环追尾,血液过不去,透析时机器会一直报警。更糟糕的是,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流跑到肺部,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3.外力拉扯:暴力“拆路”的“破坏王”
很多患者不小心扯到导管,结果造成渗血、移位,甚至直接把导管拽出来。曾有位大爷半夜翻身时,睡衣带子缠住导管,一扯就是个大麻烦。要知道,导管可不是橡皮筋,经不起这样的“暴力考验”!
三、日常护理:导管保养的“黄金法则”
1.清洁消毒:给导管穿件“防护衣”
-敷料更换:透析后24小时内必须更换敷料,平时也要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一旦发现渗血、潮湿,立刻找护士更换。现在多用无菌透明敷料,既能透气,又能随时观察穿刺点情况。
-消毒手法: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画圈消毒,直径至少10厘米,就像给导管画个大大的“保护圈”。注意!消毒时棉签不能来回涂,每根棉签只能用一次,不然细菌会“卷土重来”。
2.防堵妙招:让血液“一路畅通”
-定期冲管:透析结束后,护士会用肝素封管液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凝固。回家后千万别乱动导管接头,如果发现接头处有血迹,立刻联系医护人员。
-避免低血压:低血压会让血流变慢,增加血栓风险。透析期间控制好饮水量,避免脱水过多;平时饮食少盐,维持血压稳定。
3.日常防护:和“危险动作”说拜拜
-穿衣有讲究:穿宽松、柔软的衣服,避免领口过紧;脱衣服时先解开领口,再轻轻把衣服从头上脱下,防止勾住导管。
-睡觉姿势:尽量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别把导管压在身体下面。建议平躺或朝另一侧翻身,就像给导管留个“专属睡眠区”。
-运动禁忌:不要提重物、做剧烈运动,防止导管移位。散步、打太极这些温和的活动没问题,但游泳、泡澡绝对不行,别让导管“泡温泉”!
四、紧急情况处理:导管“求救信号”别忽视!
即使小心护理,偶尔也会遇到突发状况。记住这些“危险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
1. 穿刺处异常:如果穿刺点红肿、疼痛,有脓液流出,或者敷料下有异味,可能是感染了,必须立刻就医。
2. 导管堵塞:透析时机器反复报警,血流量不足,可能是血栓堵路。千万别自己强行冲管,交给专业护士处理。
3. 导管脱出:如果导管部分或全部脱出,用干净纱布按压穿刺点止血,马上去医院。这时候别慌张,按住伤口比什么都重要!
五、患者常见误区:这些“坑”别往里跳!
✖误区1:敷料贴着不舒服,干脆撕了?
真相:敷料是隔离细菌的“盾牌”,擅自撕掉会让导管直接暴露在危险中。如果觉得痒或不舒服,联系护士更换,别自己动手!
✖误区2:肝素封管液自己冲?
真相:肝素用量和冲管手法都有严格要求,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出血或堵管。冲管必须由医护人员完成,别当“家庭医生”!
✖误区3:有点渗血没关系?
真相:少量渗血可以压迫止血,但如果持续出血或出血量增大,可能是导管移位或凝血异常,必须马上处理。
六、血液净化室的“唠叨日常”:我们为啥总“碎碎念”?
作为主管护师,每次给患者做导管护理,都会忍不住多叮嘱几句:“大爷,穿衣服小心领口别勾到导管!”“阿姨,洗澡时用保鲜膜把导管包严实!”这些“唠叨”可不是多管闲事——导管护理做得好,透析才能顺顺利利,患者少遭罪,我们也更安心。
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透析导管完全可以“超长待机”。记住:导管就像身体的“亲密战友”,你对它多一分细心,它就能多一分守护!
(杨艳芝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净化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