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作为一种危及中老年的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紧急重症监护室(EICU)中,针对脑出血患者的监护及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它们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康复进程及生存质量。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脑出血患者在EICU中的护理策略,以期为“颅内危机”的破解提供全面指导。
一、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与调控
颅内压与血压管理:
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因此,需持续监测颅内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
血压的调控同样至关重要。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而血压过低又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
呼吸与血氧管理:
脑出血患者常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
定期作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呼吸参数,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体温管理: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感染性高热或中枢性高热。对于感染性高热,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枢性高热则需使用冰毯、冰帽等降温措施。
降温前后需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营养支持与代谢管理
早期营养支持:
脑出血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代谢旺盛,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应尽早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初期可采用深静脉置管全胃肠外营养,待病情稳定后,改用留置胃管胃肠内营养,以减少菌群失调的发生。
血糖管理:
多数脑出血患者伴有糖尿病,需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尽量将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呼吸道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出血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咳痰反射减弱或消失,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防止气道堵塞和肺不张。
对昏迷患者,可采用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工作。
并发症预防:
褥疮:保持患者平卧体位,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发生。
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管道,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泌尿系感染:对尿失禁、尿潴留患者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清洁会阴部和尿道口,预防泌尿系感染。
消化道出血及便秘: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液及大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应激性溃疡出血。鼓励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和水果,保证饮水量,预防便秘。
四、术后导管管理与功能康复
导管管理:
脑出血患者术后需留置多种导管,如静脉通道、引流管等。应加强导管护理,明确掌握拔管指征,控制导管置留时间,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功能康复: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护理。通过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逐步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
五、心理护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病情危重及长期卧床治疗,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在EICU治疗期间,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需求,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心理干预过程,增强对患者的精神支持,以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促进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在EICU中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通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合理调控代谢指标、加强呼吸道管理与并发症预防、妥善管理术后导管以及积极开展功能康复和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李勇 息县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