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提到冠心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胸痛。然而,冠心病的症状并非只有胸痛,还有许多其他隐蔽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一)胸痛
胸痛是冠心病最典型的表现,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达小指与无名指。这种疼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时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然而,许多患者可能并不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或者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冠心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时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会在活动后感到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肺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三)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或心脏搏动强烈的感觉。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而出现心悸。这种症状可能在活动后加重,也可能在休息时出现。心悸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者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焦虑、紧张等。
(四)乏力
乏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之一。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容易疲劳。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缺乏睡眠、营养不良等,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五)头晕
头晕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心肌缺血导致脑供血不足有关。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眼花、耳鸣,甚至出现短暂的晕厥。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颈椎病、低血糖等,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六)出汗
出汗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冷汗,甚至大汗淋漓。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天气炎热、紧张等,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七)牙痛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牙痛,这种牙痛通常与牙龈炎或龋齿无关,而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位于下颌、牙齿或牙龈,容易被误认为是牙科疾病,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八)胃部不适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实际上,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的。
(九)肩背痛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肩背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达小指与无名指。这种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颈椎病、肩周炎等,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十)下肢水肿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这通常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肾脏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
二、冠心病的隐蔽症状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在冠心病患者中并不少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二)非典型症状
冠心病的非典型症状包括牙痛、胃部不适、肩背痛、下肢水肿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从而延误冠心病的诊断。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尤其是伴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三)情绪变化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等。这些情绪变化可能与心肌缺血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有关。情绪变化可能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出现情绪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四)睡眠障碍
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这些睡眠障碍可能与心肌缺血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有关。睡眠障碍可能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出现睡眠障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三、冠心病的诊断
(一)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然而,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可能不明显,或者在非发作期恢复正常,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二)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的心电活动,能够捕捉到心电图在非发作期的异常表现,对于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非典型症状的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是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判断冠心病的存在。运动试验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利用X线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可以明确冠心病的诊断。然而,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选择。
(五)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等。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肌酶谱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这些检查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冠心病的预防
(一)控制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应戒烟、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合理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和豆类,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压力,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三)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对于冠心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压抑、郁闷、沮丧、悲观、嫉妒、害人之心、暴躁、暴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出现情绪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四)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心血管系统。体检项目应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血压等。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增加检查频率,及时发现冠心病的早期迹象。
五、冠心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是通过开胸手术,将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进行旁路移植,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外科手术适用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等复杂病变。然而,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同时,应戒烟、控制体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压抑、郁闷、沮丧、悲观、嫉妒、害人之心、暴躁、暴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症状并非只有胸痛,还包括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头晕、出汗、牙痛、胃部不适、肩背痛、下肢水肿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尤其是伴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同时,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冠心病的早期迹象。对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宋涛 商丘市中医院 心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