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颈肩酸痛到轻松自如:针灸治疗颈椎病全流程解析

2025-07-09 11: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随之而来的是颈椎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据统计,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超过 2 亿人,其中 30-50 岁人群的患病率高达 59.1%。颈肩酸痛、手臂发麻、头晕头痛等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逐渐发展为肢体活动受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针灸在颈椎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颈椎功能。本文将详细解析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完整流程,帮助患者了解治疗原理、操作步骤及康复要点。 

一、治疗前:精准评估与辨证分型 
针灸治疗颈椎病并非简单的 “哪里痛扎哪里”,而是建立在精准诊断基础上的个体化方案。首次就诊时,医生会通过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 

问诊环节重点了解症状特点:疼痛是否伴随麻木感?头晕在转头时是否加重?是否出现过视物模糊或走路不稳?这些细节有助于区分颈椎病的类型 ——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椎动脉型则以头晕为主要特征,而交感神经型可能伴随心慌、失眠等全身症状。触诊时,医生会检查颈椎棘突是否有压痛,两侧肌肉是否紧张,同时评估颈椎活动度,观察转头、低头时的受限程度。 

现代医学检查为针灸治疗提供重要参考。颈椎 X 线片可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改变;CT 检查能清晰呈现椎间孔狭窄情况;核磁共振(MRI)则可观察椎间盘突出对神经、脊髓的压迫程度。这些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诊断体系。 

根据中医理论,颈椎病可分为以下常见证型: 

1、气滞血瘀型:颈肩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暗有瘀斑 

2、风寒湿痹型:遇寒疼痛加剧,得温则舒,伴恶风畏寒 

3、肝肾亏虚型:酸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伴腰膝酸软 

4、痰湿阻络型:头晕头重,肢体麻木,胸闷腹胀,舌苔厚腻 

不同证型的针灸处方差异显著,如气滞血瘀型需加强活血化瘀穴位,肝肾亏虚型则注重滋补肝肾的腧穴配伍。 

二、治疗中:针灸操作的完整流程 
针灸治疗通常每周进行 2-3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时长约 30-40 分钟,具体流程如下: 

(一)体位选择与穴位定位 
患者根据病情特点采取合适体位:神经根型颈椎病适合坐位,便于上肢穴位操作;椎动脉型或伴有头晕者则取仰卧位,避免体位性眩晕。医生会依据辨证结果选取主穴与配穴,常用主穴包括: 

1、风池穴:位于后颈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可改善脑部供血 

2、大椎穴: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能疏通督脉经气 

3、颈夹脊穴:位于颈椎两侧,每侧各 7 穴,直接作用于病变椎体 

4、肩井穴:在肩部最高处,缓解肩背肌肉紧张 

配穴则根据证型加减,如上肢麻木加曲池、合谷;头晕加百会、太阳;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定位时,医生会用手指按压穴位,找到酸胀感明显的 “得气点”,做好标记。 

(二)消毒与进针操作 
针灸治疗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风险。治疗部位先用 75% 酒精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径不小于 5 厘米。医生双手持针,常用 0.25×40mm 的不锈钢毫针,采用指切进针法 —— 用左手拇指按压穴位旁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下,再缓慢捻转进针至适宜深度,一般为 0.5-1.5 寸。 

进针后,患者会产生 “得气” 感,表现为酸、麻、胀、重等感觉,这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标志。医生根据患者反应调整针刺角度和深度,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增强针感,使气至病所。 

(三)留针与辅助疗法 
针刺完毕后进入留针阶段,通常留针 20-30 分钟。期间医生会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维持有效刺激量。为增强疗效,常配合以下辅助疗法: 

1、电针:在针柄上连接电针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穴位,加强通经活络作用 

2、艾灸:在针尾点燃艾条(温针灸),或用艾灸盒在颈肩部施灸,适用于风寒湿痹型 

3、拔罐:留针结束后在肩背部走罐或留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每次治疗结束后,医生会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三、治疗后:阶段性变化与康复管理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呈现渐进性特点,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症状改善表现。多数患者在 3-5 次治疗后可见明显效果: 

(一)急性缓解期(1-2 周) 
此阶段以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为主要目标。治疗 3 次左右,颈肩酸痛症状通常会明显减轻,转头时的僵硬感缓解,夜间睡眠质量改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治疗后短暂的酸胀加重,这是气血运行加快的正常反应,一般 1-2 天可自行缓解。 

(二)功能恢复期(3-6 周) 
随着治疗深入,颈椎活动度逐渐恢复,上肢麻木、头晕等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能完成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工作时的颈肩疲劳感减轻。此阶段可配合颈椎保健操,如缓慢做 “米” 字操,每组 5-8 次,每日 2-3 组,增强颈肌力量。 

(三)巩固调理期(7-12 周) 
症状基本消失后,仍需每周 1-2 次的巩固治疗,防止复发。此阶段重点调整生活习惯: 

1、调整电脑屏幕高度,使视线与屏幕平齐或稍低 

2、每工作 40 分钟起身活动 5 分钟,做颈部拉伸 

3、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仰卧时一拳高,侧卧时与肩同宽) 

4、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使用支架保持屏幕与视线平齐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人群 
针灸治疗颈椎病总体安全,但需注意以下事项: 

1、治疗后 2 小时内避免颈肩部受凉,不洗冷水澡 

2、治疗期间减少负重劳动,避免突然转头或低头动作 

3、女性经期、孕期应提前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以下人群不适合针灸治疗: 

1、颈椎结核、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患者 

2、皮肤有溃疡、感染或出血倾向者 

3、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4、精神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 

五、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 
针灸治疗颈椎病并非排斥现代医学手段,而是强调优势互补。对于轻度颈椎病,单纯针灸即可取得良好效果;中度患者可配合颈椎牵引、物理治疗;重度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及时手术治疗,术后仍可通过针灸促进功能恢复。 

临床数据显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可达 92.3%,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76.5%)。其优势在于不仅缓解症状,更能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状态,从根本上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 

颈椎病的康复是一个 “治疗 - 保养” 相结合的长期过程,针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规范的针灸治疗配合科学的日常管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摆脱颈肩酸痛的困扰,重获轻松自如的颈部活动。如果您正遭受颈椎病的折磨,不妨尝试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医疗法,让传统智慧为现代健康保驾护航。 

(徐灵灵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 针灸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