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这一术语形象地描绘了心脏在供血不足时发出的“预警疼痛”。当胸口突然发紧发闷,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住,连喘气都变得费劲,甚至左胳膊开始疼痛时,这可能是心绞痛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健康警报器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心绞痛的类型与症状
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稳定型心绞痛如同定时闹钟,每次发作持续三五分钟,常在爬楼梯、搬重物等体力活动时触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有所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更像是没规律的警报器,即便在静坐状态下也可能突然发作,疼痛持续十几分钟甚至更久,这种类型的心绞痛随时可能升级为心肌梗死,因此需立即就医。
除了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绞痛还可能表现为喉咙被掐住、胃部灼烧或牙床酸胀等非典型症状。女性患者更常出现突然冒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炎。值得注意的是,心绞痛的疼痛具有传导性,常从左胸辐射至肩膀、手臂甚至手指,这种放射性疼痛是重要的警示信号。
二、诱发因素与急救措施
心绞痛的诱发因素比想象中要多。除了剧烈运动,冷空气刺激、饱餐后血液涌向胃部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便秘用力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一旦心绞痛发作,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坐姿以减少心脏负担。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坐着服药以防止血压骤降。若5分钟内症状不缓解,可在10分钟内重复含服,但不超过3次。此外,家中备有便携式氧气瓶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特别是住在高楼层或偏远地区的人群。
三、预防与治疗手段
预防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地中海饮食模式值得参考:每周至少吃两次深海鱼,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坚果作为零食。同时,运动处方也讲究循序渐进,从每天快走15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30分钟。看电视时做踝泵运动等小技巧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心绞痛。
在治疗手段上,基础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他汀类)等,血压和血糖的控制也至关重要。介入治疗并非越早越好,稳定型心绞痛可先通过药物控制,但血管堵塞超过70%或主干道病变时,需考虑支架植入。心脏搭桥手术则更适合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虽然需要开胸,但远期效果相对稳定。
四、常见误区与监测管理
关于心绞痛,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硝酸甘油开封后半年才失效,但实际上其有效期从生产日期算起,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因受体温影响,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此外,支架术后并非不能做核磁共振,现在多数支架材质都是核磁安全的。心绞痛缓解后必须进行系统检查,因为约有30%的心肌缺血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在监测管理方面,家庭自测血压应选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两次。新型智能手表的心电监测功能可作为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专业设备。记录症状日记也很重要,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复诊时能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五、特殊人群与总结
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无痛性心绞痛,更年期女性则需关注激素变化对血管弹性的影响,可能出现假性心绞痛的情况。对于心绞痛患者而言,把握黄金救治时间至关重要,发作后1小时内就医可大幅降低心肌损伤风险。平时多留意身体信号,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护心符。
综上所述,心绞痛作为心脏的“预警疼痛”,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和多样的症状表现。通过深入了解其类型、诱发因素、急救措施、预防与治疗手段以及监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挑战,守护心脏的健康与安宁。
(高振华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