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老年人跌倒,是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了”。可如果一位老人近几个月来突然“走不稳了”,还频繁出现“莫名其妙就摔一跤”的情况,同时还伴有记忆变差、大小便控制不好,那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变老”这么轻描淡写的解释了。
这种表现,很可能不是衰老本身在作怪,而是大脑出了问题——尤其要警惕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正常压力性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简称NPH)。
一、什么是脑积水?“积”的不是雨水,是脑脊液
脑脊液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在人体的大脑和脊髓之间循环流动,它的作用就像“脑部的缓冲液”,能保护神经组织,维持颅内的稳定环境。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不断地产生、循环、吸收,像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但当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吸收功能减弱或通路受阻,脑脊液就会在脑内的“脑室”内逐渐积聚,导致脑室膨胀压迫大脑组织,这就是“脑积水”。
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是一种特殊的脑积水类型,它的特点是:虽然脑脊液积聚,脑压却测量正常,但大脑功能已经悄然受损。
二、脑积水到底会有哪些表现?牢记“三连症”
NPH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所谓的“三连症”,即:
1.行走异常:像踩在棉花上,一走就跌
早期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表现。患者起初可能只是走得慢、拖步、脚抬不起来,之后发展为走路不稳、小碎步、像粘在地上,甚至站立困难、容易摔倒。
许多老人因此以为是腿脚老化、骨关节病、帕金森症,其实是大脑“运动指挥中枢”受到了脑脊液的压迫。
2.记忆力减退:反应慢,答非所问
表现为短期记忆变差,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冷淡、表达欲下降。乍一看像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但NPH的记忆减退通常来得更快,且有波动性。
3.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不自觉地“尿裤子”
许多患者最先出现的竟是排尿控制能力下降,开始频繁上厕所,甚至“来不及上厕所就尿了”。常被误以为是膀胱疾病,但真正的问题源头可能在脑部。
这三个表现,未必同时出现,但只要有其中两个,就该高度怀疑NPH的可能性。
三、为什么脑积水容易被误诊?
原因有三:
症状像其他病:NPH的症状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梗死等病非常相似,极易混淆。
老年人容易忽视小症状:很多人觉得“变慢、健忘、走不稳”是自然老化,不去就医。
检查难以发现早期问题:普通CT、MRI可能仅看到脑室扩大,而压力测量正常,医生也容易误判为“脑萎缩”或“年龄相关变化”。
但关键区别在于:NPH是可逆的!是可以治疗、可以恢复的!
四、这些信号,家属要特别留意
家人是老年健康的“第一守门人”。如果发现老人出现下列情况,哪怕只有1-2条,也建议尽早带其到神经科就诊:
最近半年内跌倒次数明显增加;
走路变得小碎步、不稳;
出现不明原因的尿频、尿失禁;
说话明显变少、反应慢、记忆力下降;
精神状态“懒洋洋”,不愿活动;
脑部影像检查提示脑室扩大,但颅压正常。
此时,建议进一步做脑脊液引流试验(腰穿减压),评估是否为NPH。
五、如何确诊与治疗?有希望也有门道
1.确诊依赖影像和功能评估
MRI/CT检查: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扩大;
脑脊液抽吸试验(腰穿):抽出部分脑脊液后,若步态或记忆有所改善,提示治疗可能有效;
神经功能测试:评估走路速度、平衡能力、认知水平。
2. 治疗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
这是目前NPH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医生会植入一个细管,将多余脑脊液从脑室引流至腹腔,由身体自然吸收,减轻大脑压力。
术后效果因人而异,但60%-80%的患者可以在术后明显改善甚至恢复自理能力。尤其是步态和排尿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六、手术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不少成功治疗的患者,原本已经失能卧床、依赖轮椅,术后可以逐步独立行走、重新参与社交活动。
但也需要配合:
定期复查影像;
注意是否出现感染、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
做康复锻炼;
与医生保持长期随访,视情况调整引流阀门压力。
早发现、早治疗,疗效更佳。
总结
“年纪大了,就这样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自然,但有时,它掩盖了本可以治疗的疾病。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罕见,也不难治,却因为我们对它的“不了解”,让很多老年人错过了能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所以,别轻视每一次摔倒,别忽视每一个细节变化。或许一次跌倒的背后,不只是腿脚无力,而是大脑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及时识别,科学干预,让“稳稳走路、清醒说话、不再失禁”成为老年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奢望。
(张民杰 叶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