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床上蹦跶一不小心掉下来,后脑勺着地,哭了一会就没事了,不用去医院吧?”
“踢球撞到头,一开始还好好的,几个小时后怎么开始呕吐了?”
“摔了一下看着没啥大问题,还用盯着看那么久吗?”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这些场景或许并不陌生。
儿童活泼好动,摔跤磕碰在所难免,其中最让家长担心的莫过于“头部外伤”。毕竟,头是“指挥中心”,万一伤到脑子可不是小事。更棘手的是:一些严重的脑损伤,刚开始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一旦错过黄金观察期,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头碰了之后去不去医院、要不要拍片,其实都得看孩子表现出来的“信号”。今天就来告诉你:儿童头部外伤后,家长必须关注的7个细节,一个都不能忽略!
一、是否出现“昏迷”或意识模糊
头部外伤后是否当场昏迷或反应迟钝,是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如果孩子摔完后几分钟内叫不醒,或者叫醒后迷迷糊糊、语无伦次;
或者清醒后出现持续性嗜睡、精神状态很差;
这些都可能提示脑震荡甚至颅内出血,需要立即就医!
有些孩子摔倒后会因为惊吓、疼痛短暂哭闹,但几分钟内安抚可恢复正常,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关键是:之后是否持续清醒、行为正常?
二、有无持续或加重的头痛
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头痛”,但你可以从这些行为看出来:
抱头、皱眉;
说“头晕”“头涨”“头痛”;
脾气变差、易烦躁、拒绝进食。
尤其要注意:如果头痛越来越明显,或伴随呕吐、眼神呆滞、不愿睁眼等表现,应高度警惕颅内压升高。
三、有没有“呕吐”且反复发生
头部外伤后的单次呕吐,有时只是受惊或哭闹所致,但如果:
超过两次以上;
呕吐量大且不伴随胃肠不适;
呕吐后孩子状态反而更差(精神不好、嗜睡);
这时就要高度怀疑脑震荡或脑部出血,建议立即去医院做影像检查。
四、有没有“抽搐”或异常肢体动作
头部外伤后出现手脚抽动、眼睛上翻、牙关紧闭等表现,要考虑是否发生了颅内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
即便抽搐时间不长,也应引起重视。
还有一些“非典型”动作,如:
一侧肢体无力;
走路一瘸一拐;
平时利索的动作突然变得笨拙;
这些都可能是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需要神经系统评估。
五、是否有耳、鼻出血或清水样液体流出
耳朵或鼻子流出不明液体(可能是血或透明水样液体),尤其是在没有其他外伤、打喷嚏、感冒等诱因的情况下,可能提示:
颅底骨折;
或者脑脊液漏出。
这种情况要格外重视,不能简单当作“鼻涕”或“小出血”忽略,应立即送医。
六、有没有眼睛异常或大小不一
仔细观察孩子的双眼,看看有没有以下情况:
一侧瞳孔放大或瞳孔不一样大;
双眼对光反应迟钝;
眼神“发飘”、斜视;
视线对不上,表现出“看不清”;
这些可能意味着颅内出血压迫视神经,是典型的危急征象。
七、是否出现行为变化或性格异常
外伤后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行为或性格改变,也可能是脑功能受影响的征兆。
比如:
本来活泼的孩子突然沉默寡言;
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夜间突然哭醒或说梦话变多。
这种“看似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时恰恰是神经系统受到轻微损伤的表现。
八、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必须去医院?
以下情况强烈建议立即就医检查:
头部剧烈撞击或高处坠落(如床、楼梯);
外伤后昏迷、抽搐、呕吐、意识不清;
观察到瞳孔异常、四肢无力、面瘫;
耳鼻有液体渗出或有外骨裂伤;
出现上文提到的任何可疑“红灯信号”;
孩子年龄太小(<2岁),即便外伤轻微也应评估;
家长直觉孩子“不对劲”。
孩子摔了之后就活蹦乱跳,也不能完全放松。观察期建议至少持续24小时,若担心,可选择住院留观或做头部CT/MRI排查。
九、那些“家长操作误区”,你中了几个?
“孩子哭得响就没事”:错,哭不哭不能判断是否有颅内损伤。
“马上让孩子睡觉”:错,外伤后应先观察清醒状态是否正常,避免立即睡觉混淆判断。
“贴个创可贴就行了”:错,外表无大伤≠内部安全。
“已经过去好几小时了,应该没事了”:部分颅内出血是迟发型,6~24小时内仍需重点观察。
结语
儿童的脑部还在发育,颅骨相对薄软,承受外力的能力有限。头部外伤之后的黄金观察期内,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监护人”。记住这7个关键细节,发现一点异常都不能大意,不求吓自己,但求早识别、早处理,避免悲剧发生。孩子可以摔,但安全必须守得住。多一分观察,多一分安心。
(张民杰 叶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