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何密切关系?​

2024-03-19 17: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气道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每年持续 3 个月以上,连续 2 年或更久。在众多致病因素中,吸烟被公认为是最主要的诱因,两者之间存在明确且紧密的因果关系。了解吸烟如何损伤呼吸道,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戒烟的重要性。​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 “头号推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3-5 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患病概率越高。每天吸烟 20 支以上的人群,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可达 20%,而不吸烟者仅为 5% 左右。更值得警惕的是,被动吸烟(二手烟)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尤其对儿童和女性影响显著。​

烟草燃烧时会释放出 7000 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 70 种具有致癌性,而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关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甲醛、氮氧化物等。这些物质通过呼吸进入呼吸道,从鼻、咽、气管到支气管,对气道黏膜进行 “层层破坏”,最终诱发慢性炎症。​

吸烟损伤呼吸道的四大机制​

1. 破坏气道黏膜屏障​

呼吸道黏膜是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其表面覆盖的黏液层能黏附灰尘和病菌,下方的纤毛通过规律摆动将黏液排出体外。吸烟时,高温烟雾和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异常增多。同时,焦油等成分会抑制黏液的清除功能,使痰液变得黏稠,难以咳出,形成 “咳痰” 症状。​

2. 抑制纤毛运动功能​

气道纤毛如同 “扫帚”,时刻不停摆动以清除异物。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降低纤毛的摆动频率和幅度,甚至导致部分纤毛脱落、倒伏。当纤毛功能受损后,呼吸道的自我清洁能力大幅下降,有害物质和病菌在气道内长期滞留,反复刺激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3. 诱发气道慢性炎症​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激活气道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炎症介质持续刺激气道壁,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增厚、管腔狭窄。长期反复的炎症会使气道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出现 “气道重塑”,进一步加重咳嗽、喘息等症状。​

4. 降低呼吸道免疫力​

吸烟会抑制肺部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使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这导致吸烟者更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而每次感染都会加重气道炎症,形成 “感染 - 炎症 - 损伤” 的恶性循环,加速慢性支气管炎的进展。​

吸烟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

吸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具有 “剂量依赖性”:​

· 每日吸烟量越多,气道黏膜损伤越严重,痰液分泌量越大,咳嗽频率越高;​

· 烟龄超过 20 年的吸烟者,气道重塑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出现呼吸困难的概率是短期吸烟者的 2 倍;​

· 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成年后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越高,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人群,患病概率比成年后吸烟者高 40%。​

即使是轻度吸烟(每日少于 10 支),也会对气道造成累积性损伤。研究发现,吸烟人群在戒烟后,气道炎症可逐渐减轻,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但已发生的气道重塑难以完全逆转,因此越早戒烟,获益越大。​

如何降低吸烟相关的患病风险?​

1. 主动戒烟是关键​

戒烟后,呼吸道黏膜的修复会逐渐启动:戒烟 1 个月后,纤毛运动功能开始恢复;3 个月后,咳嗽、咳痰症状减轻;1 年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下降 50%;戒烟 10 年以上,患病风险可接近不吸烟者水平。​

2. 远离二手烟​

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虽低于主动吸烟,但长期暴露仍会损伤气道。家庭成员应共同营造无烟环境,不在室内、车内吸烟,尤其避免儿童、孕妇接触二手烟。​

3. 加强呼吸道保护​

吸烟者或戒烟人群应注意:避免接触粉尘、油烟等刺激性气体;雾霾天外出佩戴口罩;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40 岁以上吸烟者建议每年一次),早期发现气道功能异常。​

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已被无数研究证实,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多种机制破坏呼吸道结构和功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进展的核心驱动力。戒烟不仅能预防疾病发生,还能延缓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如肺气肿、肺心病)的风险。保护呼吸道健康,从远离烟草开始。

(张高强 灵宝市阳平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