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输液一定比吃药好得快?揭开给药方式的真相

2023-10-09 09: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医生,我这病都拖了好几天了,赶紧给我输液吧,好得快!” 这种对输液的 “迷信”,在很多人中根深蒂固。他们坚信,输液能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疗效肯定比吃药强。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一同揭开给药方式背后的真相。 

给药方式的 “家族成员” 
药物进入人体发挥作用,主要有口服、注射(包括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外用等途径。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 “性格” 和适用场景。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方式。药物经过口腔进入胃肠道,被胃肠道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再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发挥作用。比如我们常用的感冒药、退烧药等,大多是口服制剂。这种方式虽然看似 “慢半拍”,但它对身体的刺激性相对较小,而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依从性较高。 

注射给药则像是 “急行军”。其中,输液是将药物直接输入静脉,药物随血液迅速遍布全身;肌肉注射是把药物注入肌肉,再逐渐被吸收进入血液;皮下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吸收速度比肌肉注射稍慢。像胰岛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一些抗生素在病情紧急时会选择输液。 

外用药物则是 “局部作战”,直接作用于皮肤、黏膜等局部组织,如各种药膏、眼药水等,能在局部发挥疗效,减少对全身的影响。 

“快” 不等于 “好”,风险暗藏 
很多人认为输液好得快,就一味追求输液,却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输液确实能让药物快速起效,但这种 “快” 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绕过了胃肠道的 “过滤” 环节,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往往来势汹汹,可能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而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过敏反应相对较缓和,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 

此外,输液还可能引发静脉炎。长期或频繁输液会损伤静脉血管,导致血管壁发炎、红肿、疼痛。而且,输液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引入细菌,造成感染。相比之下,口服药物的风险要小得多,虽然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一些刺激,但大多在可承受范围内。 

科学选择给药方式,遵医嘱是关键 
给药方式的选择,并不是简单地看 “快慢”,而是要根据病情、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对于轻症疾病,如普通感冒、轻度腹泻等,口服药物往往就能达到治疗效果,而且更加安全、方便。这时候强行输液,不仅不会加快康复速度,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当病情较为紧急,如严重感染、脱水、休克等,需要药物快速起效时,输液则是更合适的选择。例如,严重肺炎患者需要快速给予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输液就能满足这一需求。 

还有一些药物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给药方式。比如某些药物在胃肠道中会被破坏,无法发挥作用,就必须采用注射方式;而有些药物口服吸收效果好,就没必要进行注射。 

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对于昏迷、无法吞咽的患者,口服药物显然不现实,只能选择注射或其他方式。 

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专业判断,患者应该信任医生,遵医嘱用药,而不是盲目要求输液。 

破除误区,理性看待给药方式 
除了 “输液一定比吃药好得快” 这一误区外,还有一些关于给药方式的错误观念需要纠正。 

有些人认为 “注射比口服药效强”,其实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成分、剂量以及对疾病的针对性,而不是给药方式。只要药物能到达病灶并达到有效浓度,无论哪种给药方式,都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还有人觉得 “输液能补充营养”,实际上,对于能正常进食的人来说,通过饮食获取营养比输液更安全、更全面。输液补充的营养成分单一,且长期输液可能会扰乱胃肠道功能。 

总之,输液和吃药等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绝对的 “好” 与 “坏”。我们应该破除对输液的盲目迷信,理性看待各种给药方式,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案,才能既保证治疗效果,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让身体更快、更安全地康复。

(刘江云 西平县二郎镇卫生院 西药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