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生素使用,勿凭经验自行增减量

2023-05-19 10: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抗生素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严重,其中自行增减抗生素剂量的行为尤为突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诸多严重的后果。

一、抗生素的定义与作用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它们能够干扰其他生活细胞的发育功能,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目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二、自行增减抗生素剂量的危害

(一)影响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结合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因素综合确定的。自行增减剂量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无法达到有效治疗水平。例如,当剂量不足时,药物浓度达不到杀菌所需的最小有效浓度,细菌无法被彻底清除,感染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相反,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还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二)增加耐药性风险

耐药性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包括自行增减剂量,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患者自行减少抗生素剂量时,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以完全杀灭细菌,残留的细菌在低浓度药物的环境中会逐渐适应并产生耐药性。而过量使用抗生素则会增加细菌接触药物的机会,同样加速耐药性的产生。一旦细菌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将失去作用,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无药可治的局面。

(三)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密切相关。自行增加抗生素剂量会显著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肾功能损害;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引起光敏反应、肌腱炎等。而自行减少剂量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但同时也无法保证治疗效果,最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三、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一)严格遵循医嘱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感染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生素,不得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细菌被彻底清除,防止感染复发。

(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对于一些严重的感染或反复发作的感染,药敏试验尤为重要。

(三)合理确定剂量和疗程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剂量。此外,不同类型的感染所需的疗程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症状缓解后还需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以确保感染完全治愈。

(四)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无效。因此,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不应随意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耐药性风险,还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四、如何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加强公众教育

公众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使用行为。因此,应加强对公众的抗生素知识普及,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滥用的危害以及耐药性的严重性。提高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使其在使用抗生素时能够遵循医嘱,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二)规范医疗行为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能力。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行为。

(三)加强药品监管

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市场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销售。禁止药店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销售抗生素,防止公众随意购买和使用。此外,还应加强对抗生素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结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行增减抗生素剂量是一种严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公众应增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严格遵循医嘱,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同时,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共同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护人类健康。

(姚登月 郸城县中心医院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