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乳糖不耐受” 是一个让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宝宝喝完奶后频繁腹泻、腹胀、哭闹不止,往往与此有关。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家长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一、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 “先天短板”
乳糖是乳制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需要肠道内的乳糖酶分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婴幼儿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本质上与肠道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肠道功能尚未成熟是关键原因。胎儿在母体内时,肠道黏膜上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升高,为出生后消化母乳中的乳糖做准备。但新生儿的乳糖酶分泌量仅为成人的 1/3,且活性不稳定。出生后 3-6 个月内,乳糖酶活性虽会达到高峰,但仍易受疾病、喂养方式等因素影响。到了 2-3 岁后,人体乳糖酶活性会自然下降(这一过程称为 “乳糖酶非持久性”),而婴幼儿正处于乳糖酶活性从高峰向稳定期过渡的阶段,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出现酶活性不足。
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平衡也会加剧问题。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较低,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为主,这些菌群能辅助分解部分乳糖。但如果宝宝经历过抗生素治疗、腹泻或饮食突然变化,肠道菌群会被破坏,辅助消化乳糖的能力下降,原本能耐受的乳糖量也可能变得 “难以消化”。
此外,母乳与配方奶的乳糖含量差异也可能引发不适。母乳中乳糖含量约为 7g/100ml,高于普通牛奶(约 5g/100ml)。部分早产儿或肠道敏感的宝宝,可能因乳糖负荷过高而出现不耐受。
二、乳糖不耐受的三种类型及表现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症状和应对方式各有不同: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极为罕见,是由于宝宝出生时就缺乏乳糖酶基因,无法合成乳糖酶。这类宝宝从第一次喝奶开始就会出现严重腹泻,大便呈水样、带泡沫,伴随腹胀和呕吐,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营养不良。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最为常见,多由肠道感染、炎症或手术等因素引起。例如,轮状病毒腹泻会破坏肠道黏膜上的乳糖酶,导致酶活性暂时下降。这种情况下,宝宝原本能正常喝奶,生病后突然出现喝奶后 1-2 小时内腹泻,大便呈黄绿色稀便,带有酸臭味,还可能伴随腹胀、肠鸣(肚子 “咕咕叫”)。
发育性乳糖不耐受多见于早产儿。早产儿的肠道发育更不成熟,乳糖酶分泌量不足,对乳糖的消化能力较弱。这类宝宝喝奶后可能出现轻微腹胀,但随着月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提高,症状会自行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不同。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反应,可能出现皮疹、呕吐、便血等症状;而乳糖不耐受是消化系统问题,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无皮肤或呼吸道症状。
三、科学应对:既要保证营养,又要减少不适
应对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核心原则是 “在减少症状的同时,不剥夺乳制品的营养”。因为乳制品是钙、蛋白质、维生素 B12 的重要来源,尤其对快速生长的婴幼儿至关重要。
1.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阶段性调整饮食
如果宝宝因腹泻、感染等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暂时减少乳糖摄入,但无需完全禁食乳制品。症状较轻时,可将普通配方奶换成低乳糖配方奶(乳糖含量降低 50% 以上),或在喂奶时添加乳糖酶滴剂(每 100ml 奶添加 400-600 单位乳糖酶)。症状缓解后,再逐步过渡回普通乳制品,整个过程通常需要 2-4 周。
母乳喂养的宝宝无需停母乳,可在每次喂奶前 5-10 分钟给宝宝服用乳糖酶,帮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减少 80% 的腹泻次数,同时保证母乳喂养的连续性。
2. 先天性或严重乳糖不耐受:选择无乳糖替代品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需要终身避免乳糖,可选择无乳糖配方奶(如以大豆蛋白、酪蛋白为基础的配方奶)。但需注意,无乳糖配方奶的营养成分需与普通配方奶相当,家长应选择正规品牌,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严重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可短期使用无乳糖配方奶(1-2 周),待症状缓解后,尝试少量多次饮用普通奶(如每天分 4-5 次饮用,每次不超过 50ml),利用肠道的 “适应性” 逐渐提高乳糖耐受力。
3. 日常护理:减少乳糖不耐受的诱发因素
喂养时注意 “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摄入大量乳糖。例如,将 150ml 奶分 3 次喂,每次间隔 15 分钟,能降低肠道负担。喂奶后竖着抱宝宝 10-15 分钟,轻拍背部帮助排气,可减少腹胀。
此外,避免让宝宝空腹喝奶,可在喂奶前吃少量米粉、粥等辅食,延缓乳糖在肠道的吸收速度。对于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适当增加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这些食物中的乳糖已被部分分解,更易消化。
四、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多数乳糖不耐受通过饮食调整即可改善,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带宝宝就诊:
· 腹泻频繁(每天超过 6 次),伴随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哭时无泪);
· 腹胀严重,宝宝持续哭闹,拒绝进食,体重增长缓慢(每月低于 500g);
· 大便带血或黏液,可能合并肠道感染或牛奶蛋白过敏;
· 尝试调整饮食后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医生可能会通过氢气呼气试验(适用于 3 岁以上儿童)、粪便 pH 检测(婴幼儿常用)等方法确诊,并制定个性化的喂养方案。
五、家长常见误区:这些做法不可取
· 误区一:完全停掉所有乳制品。这会导致钙、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婴幼儿骨骼发育。研究表明,即使是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每天仍能耐受 10-12g 乳糖(约相当于 150ml 牛奶)。
· 误区二:用米汤、米糊代替配方奶。这类食物缺乏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长期使用会导致营养不良。
· 误区三:认为 “乳糖不耐受会随着年龄增长自愈,无需干预”。虽然部分婴幼儿的乳糖不耐受会自行缓解,但严重症状若不处理,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生长发育。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是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通过科学识别症状、合理调整饮食、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既能减少宝宝的不适,又能保证营养摄入。随着宝宝肠道功能逐渐成熟,多数乳糖不耐受会在 3-5 岁后明显改善,家长只需耐心陪伴,给予宝宝适合的喂养方式即可。
(张晓莉 濮阳市中医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