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在经历支气管炎或肺炎后,进入恢复期时会出现持续咳嗽的情况。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纷纷纠结是否需要一直给孩子使用止咳药。其实,儿童呼吸道的生理特点和疾病恢复期的病理变化,决定了止咳药的使用需要科学权衡,而非盲目依赖。
咳嗽:身体的 “防御警报”
咳嗽本身并非疾病,而是人体呼吸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当支气管或肺部受到炎症侵袭时,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增多,形成痰液。这些痰液中不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还包裹着病原体及炎症代谢产物。此时,呼吸道黏膜上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会将信号传递至大脑的咳嗽中枢,引发咳嗽动作 —— 通过胸腔和腹部肌肉的强力收缩,产生高速气流,将痰液排出体外。
对于儿童来说,其呼吸道尚未发育成熟,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能力较弱,痰液更易滞留。因此,咳嗽在儿童体内的 “清洁作用” 更为重要。研究表明,健康儿童每天也会有少量咳嗽,这是呼吸道自我净化的正常过程;而在感染恢复期,咳嗽频率的轻度增加,本质上是身体清除残留分泌物、修复气道损伤的必经阶段。
恢复期咳嗽的特殊性
支气管炎或肺炎的恢复期,通常是指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炎症病灶开始吸收的阶段,这个过程一般持续 1-2 周,部分儿童可能延长至 3-4 周。此阶段的咳嗽具有鲜明特点:
· 晨起或夜间加重:这与儿童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有关。夜间平躺时,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引流,积聚在气管内刺激黏膜;晨起时体位变化,痰液流动引发阵发性咳嗽。
· 伴痰鸣音:恢复期咳嗽多为湿性咳嗽,咳嗽时可听到喉咙里有 “呼噜呼噜” 的痰声,这说明气道内仍有分泌物需要排出。
· 遇刺激诱发:冷空气、油烟、粉尘等刺激物,可能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引发短暂的咳嗽加剧,这是气道高反应性的表现,并不意味着病情反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恢复期咳嗽的持续时间存在个体差异。3 岁以下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气道修复能力较弱,咳嗽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而平时体质较好、护理得当的儿童,咳嗽缓解会相对迅速。
止咳药的 “双面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止咳药主要分为两类:
· 中枢性止咳药:如含右美沙芬、可待因成分的药物,通过抑制大脑咳嗽中枢发挥作用,止咳效果较强,但可能导致痰液排出受阻。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2 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4 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右美沙芬。
· 外周性止咳药:如那可丁,通过抑制呼吸道局部的神经末梢起效,止咳作用较温和,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气道黏膜的修复。
在疾病恢复期,盲目使用止咳药可能带来风险。一方面,痰液滞留会增加细菌滋生的机会,可能导致二次感染;另一方面,部分止咳药的镇静作用可能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2023 年《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儿童呼吸道感染恢复期的咳嗽,除非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否则不建议常规使用止咳药。
科学护理:比止咳药更重要的恢复助力
对于恢复期的持续咳嗽,家庭护理的优先级应高于药物干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 50%-60%,湿润的空气能减少气道黏膜刺激,帮助痰液稀释。每天需更换加湿器水箱里的水,并定期消毒,避免霉菌滋生。
· 拍背排痰技巧:让孩子侧卧或竖抱,家长手指并拢、掌心空虚,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孩子背部,每次拍 3-5 分钟,每天 3-4 次。拍背的震动可促进痰液松动,尤其适合婴幼儿。
· 补充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温白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水分能使黏稠的痰液变得稀薄,更易咳出。对于不爱喝水的幼儿,可适当摄入梨汤、苹果汁等清淡饮品,但需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料,以免加重痰液黏稠度。
· 规避刺激因素:雾霾天气关闭门窗,外出时给孩子佩戴口罩;避免在室内吸烟或使用香薰、杀虫剂等刺激性物品;定期清洁床单被褥,减少尘螨对呼吸道的刺激。
合理用药的三大原则
当咳嗽严重影响儿童生活时,如夜间频繁咳嗽导致无法入睡、剧烈咳嗽引发呕吐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但需遵循以下原则:
· 优先化痰而非止咳:选择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通过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纤毛运动帮助排痰。这类药物安全性较高,适合儿童使用。
· 避免复方止咳药:复方制剂(如某些 “小儿止咳糖浆”)可能含有多种成分,容易导致药物过量,尤其不适合 2 岁以下儿童。
· 短期使用为原则:即使是医生开具的止咳药,也不宜连续使用超过 3 天。若用药后咳嗽无改善,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加量或换药。
需警惕的异常信号
虽然恢复期咳嗽多为良性过程,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 咳嗽持续加重:咳嗽频率增加,每次咳嗽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出现痉挛性咳嗽。
· 伴随全身症状:发热再次出现(体温超过 38.5℃)、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
· 呼吸异常:呼吸频率加快(1-5 岁儿童安静时每分钟超过 40 次)、鼻翼扇动、肋骨间凹陷,或咳嗽时伴随喘息、喉鸣。
· 痰液异常:咳出黄绿色脓痰、痰中带血,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气道损伤。
医生会通过听诊、血常规、胸片等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肺炎复发、气道异物、过敏等并发症,避免因盲目止咳掩盖病情。
儿童呼吸道疾病恢复期的咳嗽,如同伤口愈合时的瘙痒,是身体修复的 “信号灯” 而非 “警报器”。家长应理性看待这种咳嗽,减少对止咳药的依赖,通过科学护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恢复期。当不确定如何处理时,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才是保障孩子健康的最佳选择。
(张晓莉 濮阳市中医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