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生几周的宝宝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小脸涨红,双腿蜷缩,无论怎么安抚都难以平静。这种让家长手足无措的状况,很可能是新生儿肠绞痛在 “作祟”。作为婴幼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肠绞痛虽不会对宝宝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却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困扰。了解其特点与应对方法,能帮助家长更从容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什么是新生儿肠绞痛?
新生儿肠绞痛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以 “阵发性剧烈哭闹” 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医学上通常采用 “Wessel 标准” 来定义:健康新生儿每天哭闹超过 3 小时,每周发作超过 3 天,且持续时间超过 3 周,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即可判断为肠绞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出生后 2-4 周,4-6 周达到高峰,通常在 3-4 个月后逐渐缓解。
从生理机制来看,新生儿肠绞痛可能与肠道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宝宝的肠道神经系统尚未完善,肠道蠕动不规则,容易出现肠道肌肉痉挛,导致疼痛。此外,肠道内菌群失衡、乳糖不耐受、吞咽过多空气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肠绞痛。值得注意的是,肠绞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发生率相对较高,但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可能出现。
新生儿肠绞痛的典型表现
肠绞痛的哭闹与普通哭闹有显著区别,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识别:
哭闹特点:哭声尖锐、高亢,如同尖叫,且具有阵发性。宝宝可能在每天固定时间(多为傍晚或夜间)发作,每次哭闹持续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中间即使短暂停歇,也容易再次爆发。这种哭闹往往在喂奶、换尿布等常规安抚手段下难以缓解。
伴随症状:哭闹时宝宝常表现为面部涨红、嘴唇发白,腹部紧张隆起,双腿向上蜷缩,双脚发凉,双手紧握。部分宝宝可能会出现放屁增多、排便频繁或大便偏稀的情况,但大便常规检查通常无异常。
发作规律:肠绞痛多在宝宝清醒、进食后一段时间发作,睡眠时较少出现。发作期间宝宝精神状态烦躁,但哭闹停止后通常恢复正常,吃奶、体重增长不受明显影响,这也是与其他器质性疾病的重要区别。
家长应对的科学方法
面对肠绞痛的宝宝,家长的耐心和科学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方法经过临床验证,可有效缓解症状:
改善喂养方式:喂奶时确保宝宝含乳姿势正确,避免吞咽过多空气。母乳喂养的妈妈需注意饮食,减少咖啡、洋葱、大蒜等刺激性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尝试更换防胀气奶瓶,或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低乳糖配方奶。喂奶后及时拍嗝,将宝宝竖抱,轻轻拍打背部,帮助排出胃内气体,拍嗝时间可延长至 10-15 分钟。
腹部护理技巧:用温热的毛巾(温度不超过 40℃)敷在宝宝腹部,或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每次 5-10 分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痉挛。也可以让宝宝采取俯卧位(需在成人监护下),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腹部压力,部分宝宝在这种姿势下会明显安静。
环境调整与安抚: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强光和噪音刺激。家长可将宝宝包裹在柔软的襁褓中,模拟子宫内的安全感;或抱着宝宝轻轻摇晃、走动,利用身体接触和规律的运动节奏安抚情绪。部分宝宝对白噪音(如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敏感,这些声音类似子宫内的环境音,可能起到镇静作用。
益生菌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补充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绞痛发作频率。但需注意,益生菌并非对所有宝宝有效,应避免自行购买成分不明的产品。
需警惕的异常情况
虽然肠绞痛属于良性现象,但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
哭闹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超过 37.5℃)、呕吐频繁(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拒绝吃奶、精神萎靡等,可能提示感染、肠梗阻等问题。
排便异常:大便带血、果酱样便,或长时间不排便,需排除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严重疾病。
生长发育迟缓:如果宝宝体重增长缓慢(每月低于 500 克),或哭闹时伴随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应立即就医检查。
医生会通过腹部触诊、超声检查等方式,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给予针对性建议。对于严重的肠绞痛,可能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甲硅油等药物,帮助排出肠道气体,但这类药物需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
家长的心理调适
肠绞痛不仅考验宝宝的耐受能力,也会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家长因无法安抚宝宝而产生自责、焦虑甚至抑郁情绪,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家长应认识到,肠绞痛是宝宝生长发育中的暂时现象,并非护理不当所致。可以与家人轮流照顾,避免过度疲劳;加入新手父母互助群,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经验,缓解心理压力。如果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等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随着宝宝月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成熟,肠绞痛会自然缓解。多数宝宝在 4 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6 个月后基本消失。家长要相信,这段艰难的时期终将过去,而科学的护理和满满的爱意,是帮助宝宝度过这一阶段的最佳礼物。当对宝宝的情况不确定时,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获得专业指导,才能让家长更安心,宝宝更舒适。
(张晓莉 濮阳市中医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