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儿童常见病症,若未及时干预,脱水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一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口服补液盐联合中医推拿,可实现快速补液与整体调理的双重效果,为患儿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一、腹泻脱水的危害:多系统连锁反应
腹泻导致的水分与电解质大量流失,会引发全身性病理改变:
电解质紊乱:钠、钾、氯等电解质失衡可诱发低钠血症(头晕、乏力)、低钾血症(心律失常、肌无力)及酸碱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心脏、肌肉和神经功能。
肾功能损害: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脏灌注不足,长期可引发肾小管损伤,甚至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休克风险:严重脱水时,血压骤降、组织灌注不足,可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代谢性酸中毒:碱性物质丢失与肾脏排酸障碍叠加,导致呼吸加深加快、神志模糊,严重者昏迷。
脑损伤:脱钠与细胞脱水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二、口服补液盐:快速纠正脱水的“液体防线”
口服补液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腹泻治疗核心措施,其作用机制涵盖多维度:
成分科学配比:含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及葡萄糖,通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机制促进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预防与治疗双重功效:
预防:早期使用可降低脱水发生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儿。
治疗:对已脱水者,按体重计算剂量(如50-100ml/kg)分次服用,4小时内可显著改善症状。
适用场景广泛:覆盖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及旅行者腹泻,且安全性高,新生儿至老年人均可使用。
禁忌与注意事项:需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可能引发呕吐),严重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应改用静脉补液。
三、中医推拿:整体调理的“绿色疗法”
中医推拿通过刺激穴位与经络,调和脾胃功能,从根源上改善腹泻:
核心手法与穴位:
补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至指根,健脾和胃、止泻。
逆摩神阙:以肚脐为中心逆时针摩动,温阳止泻、调理脾胃。
推上七节骨:从尾椎骨推至第四腰椎,温阳止泻、调理大肠。
揉龟尾:轻揉尾椎骨末端,温阳止泻、调和督脉。
按揉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捏脊:沿脊椎两侧从下往上捏提皮肤,增强脾胃功能、调和气血。
辨证施治:
伤食型:推板门、中脘、天枢穴,消食导滞。
寒湿型:按揉三关、外劳宫、脾经,散寒化湿。
湿热型:清小肠、六腑、天枢、脾经及大肠,清热利湿。
脾虚型: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脾经及大肠,健脾益气。
优势:无药物副作用,适合反复腹泻或药物不耐受患儿,且能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四、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
急性期:口服补液盐快速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中医推拿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减少药物依赖。
恢复期:中医推拿调理脾胃功能,预防腹泻复发;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肠道修复。
特殊场景:
感染性腹泻:西医抗生素治疗感染,中医推拿减轻胃肠道反应。
慢性腹泻:中药汤剂(如参苓白术散)联合推拿,标本兼治。
五、家长须知:科学应对腹泻的“黄金法则”
早期识别脱水:观察尿量(<1ml/kg/h)、口唇干燥度、眼窝凹陷程度及哭时是否有泪。
合理使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配制,避免过浓或过淡;分次少量饮用,防止呕吐。
中医推拿注意事项:选择专业医师操作,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皮肤损伤。
饮食调整:腹泻期间以清淡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蔬菜汤)为主,避免油腻、生冷食物。
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血便、意识障碍或脱水症状持续加重,需立即就诊。
(王静 郑州大桥医院 儿科门诊(中西医结合)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