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科急救与康复

2023-10-17 13: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骼与关节是支撑身体、实现运动的核心结构,日常生活中的跌倒、撞击、运动损伤等都可能导致骨折、脱位等骨科急症。骨科急症的处理是否及时、规范,直接影响后续康复效果,甚至可能决定肢体功能能否完全恢复。本文将系统介绍常见骨科急症的急救原则、处理步骤,以及康复阶段的科学训练方法,帮助读者掌握骨科急救与康复的关键要点。

一、骨科急症的现场急救:黄金时间的正确处置

骨科急症(如骨折、脱位、开放性伤口)发生后,前30分钟的急救处理尤为关键,处理不当可能加重损伤、增加感染风险或导致畸形愈合。现场急救需遵循“止血、固定、搬运”三大原则。

(一)骨折的急救处理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中断,分为闭合性骨折(皮肤完整)和开放性骨折(骨折端刺破皮肤,伤口与外界相通),处理方式略有不同。

1.判断是否骨折

受伤后若出现以下表现,提示可能骨折:

-局部剧烈疼痛,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

-受伤部位肿胀、淤青,甚至出现畸形(如肢体缩短、弯曲、旋转);

-肢体活动受限,无法正常抬举或移动;

-严重时可听到骨摩擦音(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

2.闭合性骨折的处理

-制动优先:立即停止受伤肢体的活动,避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例如,手臂骨折时,用围巾或三角巾将手臂悬于胸前固定;下肢骨折时,在两腿之间垫软物,用绷带将伤肢与健肢绑在一起(避免直接捆绑骨折处)。

-冷敷消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减少出血和肿胀,但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皮肤。

-及时送医:固定后尽快送往医院,途中避免颠簸,保持伤肢平稳。

3.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止血为先:若伤口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直接压迫伤口,力度适中),若出血较多,可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保护伤口: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敷料覆盖伤口,避免灰尘、杂物进入(切勿将外露的骨折端推回体内,以免加重感染)。

-快速固定:在止血和覆盖伤口后,按照闭合性骨折的固定方法制动伤肢,立即送医(开放性骨折需在6-8小时内清创,降低感染风险)。

(二)关节脱位的急救

关节脱位是指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常见于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多由外力撞击或牵拉引起,表现为关节畸形、剧烈疼痛、活动完全受限。

-禁止强行复位:现场切勿尝试复位,盲目操作可能损伤关节周围韧带、神经和血管,加重损伤。

-固定制动:保持关节在脱位时的姿势,用夹板或三角巾固定伤肢(如肩关节脱位可将手臂贴胸固定,肘关节脱位可屈肘90度固定),避免移动。

-冷敷止痛:用冰袋冷敷关节周围,减轻疼痛和肿胀,然后尽快送医,由医生专业复位。

(三)脊柱损伤的特殊急救

脊柱损伤(如颈椎、腰椎骨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瘫痪,需格外谨慎:

-保持脊柱中立:受伤后让患者平卧,切勿搬动或翻身,避免脊柱弯曲、扭转。

-固定搬运:需3-4人协同搬运,一人托头颈部,其他人托躯干、下肢,保持身体成一直线,平移至硬板担架(切勿用软担架),头部两侧用沙袋固定,避免晃动。

-优先送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有脊柱外科的医院,途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呼吸。

二、骨科术后康复:科学训练是功能恢复的关键

骨科手术后(如骨折内固定、关节置换、韧带修复),康复训练与手术同等重要,其目的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重建肢体功能,避免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一)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从低强度到高强度,避免急于求成导致二次损伤。

-个体化:根据手术类型(如骨折、关节置换)、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年轻人骨折术后可早期活动,老年人则需更谨慎)。

-无痛原则:训练时以“轻微酸胀”为度,若出现剧烈疼痛,立即停止,调整训练强度。

-早期介入:多数手术后第1-2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如肢体未固定部位的活动),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和血栓风险。

(二)常见骨科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骨折术后康复

-早期(术后1-2周):以消肿、止痛、预防血栓为主,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如前臂骨折可活动手指,下肢骨折可活动脚踝),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大腿骨折时,绷紧大腿肌肉再放松,每次10秒,重复10-15次),促进血液循环。

-中期(术后2-6周):骨折初步愈合后,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骨折可做屈伸练习,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借助器械(如CPM机)辅助活动,避免关节僵硬。

-后期(术后6-12周):骨折基本愈合后,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如负重练习、抗阻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如行走、持物),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

2.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以膝关节置换为例)

-术后1-3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股四头肌收缩训练,预防血栓;借助助行器下地站立(负重需遵医嘱,初期可部分负重)。

-术后1-2周:重点练习膝关节屈伸(目标:术后2周屈膝达90度),可坐于床边,缓慢垂腿,或用沙袋压腿(重量适中),同时练习行走平衡(从平地到上下台阶,循序渐进)。

-术后1-3个月:加强肌肉力量(如直腿抬高、靠墙静蹲),提高关节稳定性,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骑车),避免深蹲、盘腿、跪姿等动作,保护人工关节。

3.韧带修复术后康复(如前交叉韧带修复)

-术后1-4周:佩戴支具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避免膝关节弯曲超过90度,防止韧带再次损伤。

-术后4-12周: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从90度到120度),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借助弹力带做抗阻训练(如侧平举),增强关节周围肌肉。

-术后3-6个月:在医生评估后,逐步恢复运动(如慢跑、游泳),但避免急停、变向、跳跃等剧烈动作,术后1年再考虑对抗性运动。

三、康复期注意事项:避免误区,加速恢复

(一)常见康复误区

1.“术后不动才安全”

错误。长期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血栓形成,反而影响功能恢复。术后早期(在医生允许范围内)的适度活动是必要的,例如骨折术后的肌肉收缩训练、关节活动度练习。

2.“康复训练越痛效果越好”

错误。康复训练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范围内进行,若出现剧烈疼痛,提示训练过度或方法错误,可能导致二次损伤,需及时调整。

3.“忽视平衡与协调训练”

错误。肢体功能不仅包括力量和活动度,还需平衡与协调能力(如走路不跛行、手部精细动作),康复后期需针对性训练(如单腿站、抓握小球)。

4.“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

错误。骨折未愈合前过早负重(如下肢骨折术后提前走路)、关节术后过早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关节脱位、韧带再次断裂,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负重时间表。

(二)康复期的生活调整

-营养支持:增加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钙(如豆制品、鱼虾)和维生素D(晒太阳、补充剂)的摄入,促进骨骼和组织修复。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加速伤口愈合和肌肉修复。

-心理调节:康复过程可能漫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急躁情绪,家人需多鼓励,患者可设定小目标(如每天多弯5度关节),逐步建立信心。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如X线、CT),评估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避免自行更改训练计划。

结语:急救为基础,康复是保障

骨科急症的现场急救是避免损伤加重的第一道防线,而术后康复则是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无论是骨折、脱位还是术后康复,都需要遵循“科学处理、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过度恐惧,也不盲目大意。记住,及时正确的急救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而规范的康复训练能让肢体功能最大限度恢复,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最佳预后。

(于芳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外科护理)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